无怨无悔建家园

无怨无悔建家园

在唐集镇联富村(原徐刘村),一提起老书记徐德忠的名字,村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徐德忠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多次获得连部、营部的嘉奖,三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回到地方后,他先后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埋头苦干,把一个落后村建设成先进村。

因地处偏僻、思想保守等多种原因,徐刘村生产水平低下,村民们生活很艰苦。徐德忠目睹着这些,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群众有了余粮,有了发展经济的希望。徐德忠看到了机会,动员农户养猪,重点养母猪。这个做法符合农民发展经济的需求,苗猪供不应求,价格高涨。几年间,群众赚到了大把的钞票,扩大了生产。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苗猪专业村”,苗猪不仅在本地畅销,而且卖到阜宁、响水等地。

徐德忠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后,有了更大胆的追求。80年代初,他发现周边群众纷纷准备建瓦房,急于改善生活条件,结合村里集体经济现状,在资源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动员村民们一起办窑厂。这样的想法没有得到全村群众的认同。村里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做工作,统一了思想。窑场曲曲折折地办了起来,产品畅销周边村庄,效益出奇的好。村民纷纷加入办厂的队伍,有了较好的收入。

80年代中期,徐德忠担任了村支部书记,致力改善村里农业生产条件,谋划长期的收益。村里土地比较低洼,蓄水能力不强,徐德忠与村干部们多次探讨磋商,决定把农田围起来栽植水稻。可村民从未栽植过水稻,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犹豫不决。徐德忠统一了村组干部的思想,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将围田栽水稻的种种好处向驻足观望的村民一一说清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旱改水”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田地整改迅速展开,徐德忠一直奋战在施工前线,与村民们一起干活,一起休息。村民们卯着劲儿干活,工程提前完成。原来1亩地只能收获100多公斤的玉米、大豆,“旱改水”后,能收获300公斤水稻。

多年间,徐德忠一直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村里的工作成绩多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如今,他已年逾古稀,离开了工作岗位,可一直关心村里的事儿,时常 在村庄里走走转转,主动调解矛盾,帮助乡亲排忧解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