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上渡街道为贫困户举办小刀工艺培训

平南上渡街道为贫困户举办小刀工艺培训

小刀工艺培训

为扎实推进平南县老乡家园红色一家建设,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拓宽移民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近日,上渡街道在老乡家园扶贫车间举办了平南县老乡家园红色一家小刀工艺培训班,60多名贫困户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向贫困户讲授小刀的工艺制造及介绍平南三利小刀的发展历程。通过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贫困户进一步了解了平南小刀的历史,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学习铸刀技术,为脱贫致富找到新路子。据悉,培训结束后,进驻老乡家园扶贫车间的中燕小刀厂和思泽小刀厂分别与40多名贫困户签订了用工协议。

平南上渡街道为贫困户举办小刀工艺培训

培训现场

延伸阅读:平南三利小刀的传统锻制工艺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三年(1784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生产历史。二十世纪初,一个叫黄大泡的人从桂平马皮灌水村迁到平南谋生,投靠上渡雅埠村打制小刀的亲戚,也以打制小刀为生。他的大儿子黄三利(1906年——1945年)自幼便辍学在家帮忙,黄三利聪明伶俐,悟性甚高,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淬火技术。后来他雇请了三名工人开了一间小作坊,铸上“三利”字样,每隔三天便到平南城门口摆卖。他自制的小刀刚柔相济,刀口锋利,式样精巧,价廉物美,三利小刀因此远近闻名。有一次,一位绅士到黄三利摊位,拿起一把小刀试试,既可以剃胡须又可以削硬物,一下子将摊位的小刀全部买完。一些旅居东南亚的华侨把平南三利小刀推销到国外,三利小刀从此扬名海外市场。

1965年,在平南县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建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县级二轻集体企业——一县小刀厂、县民族刀具厂。拥有生产专用设备200套,干部、职工316人,主产在国内外享誉较高的“三利”产品。1976年“三利”商标正式注册,1977年销售达63万元,居全区民间手工艺前列。被自治区命为“大庆式”先进企业;1982年在全国小刀质量评比上,“三利”小刀锋利程度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同年,县小刀厂年销小刀、菜刀、割脂刀、园林大剪共30万套,成为广西民族刀具行业中的“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