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还记得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叫《完璧归赵》。

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完璧归赵

  说的是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绝世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想据为己有,便派遣使者去赵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犹豫不决,既不敢拒绝秦国,又担心秦国会不守信用,拿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割城池。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英雄人物蔺相如闪亮登场,然后就上演了一次神奇之旅。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达秦国后,要求秦王兑现承若,交割城池。秦王当然不肯,蔺相如随即演绎了一出“抱壁撞柱”的戏码,“吓”得秦王当场服软。

  再然后,蔺相如派遣随从,乔装打扮,悄悄带着和氏璧逃回赵国,而自己则光棍一条地向秦王摊牌。秦王居然由于“理亏”,不敢惩罚蔺相如,乖乖地放他回国。

  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故事,大英雄蔺相如在暴秦面前,取得了“完璧归赵”的伟大胜利。

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蔺相如

  只是,这场秦国之旅实在过于神奇。

  首先,威震天下,诸侯胆寒的秦昭王突然变成了一只小白鼠,被蔺相如的三言两语吓得屁滚尿流。

  其次,法令森严的秦国突然变成了一个四面漏风的破筛子,蔺相如的随从只是乔装打扮一下,就能轻轻松松逃出秦国。

  要知道,秦国对人口的流动控制极严,没有验、传(身份证、通行证)根本寸步难行。

  最后,战国时代已经不是一个讲理的时代了,诸国兼并都是赤裸裸的,即使山东六国也根本不再讲什么道义。

  而我们虎狼一般的暴秦却突然变成了一个翩翩有礼的君子,竟然担心起“理亏”。

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秦昭王

  要解开这些疑惑,就需要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

  公元前283年,五国伐齐,与秦国并为东西两强的齐国轰然倒塌,秦国从此一家独大。而“胡服骑射”的赵国就成了唯一一个勉强能扛一扛秦国的国家。

  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秦国需要试探一下赵国的底线。

  我们有理由怀疑,“割地换壁”就是秦国对赵国的试探。

  如果赵国一口拒绝,就证明赵国是一块硬骨头,秦国必须优先重创赵国,然后再对付其他国家。

  如果赵国乖乖将和氏璧奉上,不要城池,则说明赵国君臣皆是一群怯懦鼠辈,赵国将不再是威胁。

  而如果赵国立场介于二者之间,则说明赵国有一定的想法,却又底气不足。秦国可以放心地将矛头对准韩、魏两国,对赵国只需要小规模地打击,慢慢削弱它。

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事实上,秦国也正是这么做的。“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军攻赵国简、祁两城。第三年,又攻石城,斩首两万。

  可以说,这场蔺相如心目中的“伟大胜利”,从他走出邯郸城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已经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