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有人在網上貶低詆毀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

原野春風8742094


第一個問題,可以稱為“袁隆平們的悲哀”。

這個袁隆平們的悲哀是什麼意思?

所謂袁隆平們的悲哀,也稱為“科學家們的悲哀”。簡明扼要的舉例說明,有資料和新聞都講到過,我記得今日頭條也推送過這樣的文章,這些資料,新聞和文章中說(大意):現在的人類,全世界每年生產的糧食足夠一百億人吃飽肚子的,而事實上全球只有七十億人,這就是說,人類生產的糧食比真正需要的糧食多多了,多出來的糧食,足夠再餵飽另外三十億人!

而與此同時,在人類多生產了足夠再養活三十億人的糧食的情況下,地球上還有(至少)八億人在捱餓,這真是太詭異了!明明有足夠一百億人吃的糧食,明明只有七十億人口,卻還有遠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在捱餓!這是袁隆平們的責任麼?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沒為人類研發創造“良種”麼?這個詭異的問題,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能解決的麼?



很顯然,這個問題已經不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能解決的!袁隆平他們已經做的很好了,已經讓人類生產了足夠多的糧食,在有足夠多的糧食的情況下,還有多達八億以上的人在餓肚子,很顯然,這不是袁隆平們的責任,而是“袁隆平們的悲哀”了。大家冷靜理智的想一想不難明白,在人類今天這種糧食極大富裕的情況下,解決八億多人還在捱餓的問題,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再努力也是幫不上忙的,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再努力,除了讓食物浪費更嚴重,或者肥胖症和糖尿病之類的疾病更多之外,真的解決不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八億多人捱餓的現實問題!

我想大家都知道,也都能感受到,我們生活在一個食物極大富裕的時代,比如說,大家每個人都想想,自己過去一年,或許過去一週浪費了多少食物?多少人“眼飢肚飽”,把自己不喜歡吃或吃不了的食物丟進了垃圾箱?有新聞講過:中國人每年浪費掉的糧食,足夠足夠額外再養活三億人,因為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太嚴重了,我們還搞過像社會性的“光盤行動”這樣的事情。當然了,極大的浪費糧食,對食物一點也不珍惜的不但是我們中國人,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也很厲害,有人說過(有資料顯示):每年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浪費掉的糧食,就足夠養活現在餓肚子的那八億人口了。

這就是“袁隆平們的悲哀”,這個世界就這樣不公平,在今天這個小小地球村裡,在糧食足夠多的情況下,一面是像中美這樣的“朱門酒肉臭”,一面是像非洲某些地區那樣的“路有凍死骨”!想一想,這真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的悲哀啊!

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的悲哀,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哀!這個世界上並不缺錢,特別是在各國政府對開動印鈔機搞“量化寬鬆”上癮到骨頭裡去的今天,這個世界真的不缺錢!但是,和世界上糧食這麼多仍然有那麼多人餓肚子一樣,世界上不缺錢,仍然有許多人因為掏不起三五百塊錢的醫藥費而不得不忍受疾病的折磨。

可以說,我們就生活在這麼一個什麼都不缺,但仍然“路有凍死骨”的詭異時代。原來的時候,人類認為有那麼多苦難,是因為糧食不足,但現在經過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們的努力,靠著化肥,農藥,水利,還有良種等科技的力量,這個世界已經生產了足夠的糧食,可是苦難仍然沒有解決!這種情況下,這種詭異下,許多人都在尋找自己心中的“神”,尋找“濟世良方”,或許“救世主”了。

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造神運動”了!歷史上每當人類遇到詭異的困惑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造神運動,人們創造了從奧丁到上帝再到觀世音菩薩等等等等數不勝數的神,可以說人類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造神史”。不過,和歷史上過去的造神運動不同,今天的造神運動,多了許多科技的影子,更多的是造“科技之神”了。

對袁隆平先生的崇拜,就帶有濃郁的這種“科技之神”的意味。雖然我們在上面討論過了,在這個“袁隆平們的悲哀”的時代裡,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解決不了我們面對的問題,消除不了我們感到的詭異。

我們還可以就某個方面具體分析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比如說,如果你關注過相關的信息,你可以發現,對袁隆平先生的崇拜,和對歌星影星高收入的反感是正相關的,很多人在提及歌星影星收入過高時,都會拿袁隆平先生的貢獻和收入不相稱做例子。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財富包括兩部分。這個世界除了需要物質財富之外,還需要精神財富。歌星影星作為創造和傳播精神財富的勞動者,假如說能把一首歌(即具體的精神財富)傳播到大街小巷,那也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了不起的貢獻。人類的進步不但需要袁隆平先生這樣的科學家,還需要畢加索,貝多芬,貓王, 邁克爾傑克遜, 卓別林,莫言等等文人藝人為我們創造精神財富才行!不錯,人類是一種動物,靈長類的哺乳動物,但大家也不要忘了:人類也是一種高級動物!我們和只需要吃飽肚子的豬狗不一樣,我們是人,生為人類,身為人,我們不但要吃飽肚子,還得有精神食糧才行。

而且,現在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豐富到“袁隆平們的悲哀”的時代裡,人們把解決悲哀的希望寄託在了思想家和(包括音樂電影等的)藝術家們的身上,希望他們能給人類尋找到一條突破詭異的路,但他們並沒有拿出來很多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甚至造成了一種古羅馬帝國後期的那種亢廢的“娛樂至死”的氛圍,於是乎,失望之中,人們對歌星影星的高收入越來越反感,與之相應的,作為成功解決過問題的科學家們的代表,袁隆平先生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高,越來越像一種被堅定崇拜的宗教偶像了。

好了,說了不少了,不知道我說明白了麼?限於篇幅和敏感性,有些地方可能說的太簡略太委婉了,請諒解。總之,這些內容供大家參考,拋磚引玉,歡迎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袁先生在雜交水稻研發上的貢獻毋庸置疑,其“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也不是自己封的(應該是源於國際權威水稻研究機構——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所長的說法),但也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他的成果和諸多協作科學家的貢獻,最近網上流傳很廣的辨析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研發中作用的文章,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用詆譭一詞可能有些言重了。

在請“遺忘了袁隆平吧”網文一出現,筆者就仔細閱讀相關文章(包括隨後的駁斥該文的網文),又在諸多農業科學家所在的微信群裡仔細學習了眾多專家的發言,據此願意做出自己的分析。首先,袁先生對雜交水稻研發的原創性貢獻毋庸置疑。袁先生及其團隊(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所謂團隊主要是有限的學生和助手)不僅在理論上做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發展方向的預測和探討,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上獲取了可以用於實際育種的野生稻的親本並把這些親本在同行中散發。這些工作對雜交稻的成功開發是獨創的、不可替代的、也是重大的,但由於當時眾多不同單位的科學家都在從事雜交稻或者用雜交手段從事常規稻米改良的研究,很多人有共同的思路,其後有不同的品種,所以的確不應該把功勞都攬到袁先生一個人身上。如果從純粹科學意義上講,“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略微有一點不精確(因為在最終的雜交水稻問世的過程中,其他一些科學家的作用也同樣完全不可或缺),但如果作為公眾理解科學進程,這一稱呼也無可厚非。

其次,儘管袁先生的貢獻極為重大,但需要認識到,說袁先生解決了世界幾十億人口的口糧問題,這個話就說得太重了。雜交水稻在大田中的產量提升是有其自己的極限的,其種植範圍也是有限制的,而且客觀的講,雜交水稻的口感不好,大部分城市居民是不會吃的。而且,水稻產量的提高,也與包產到戶、化肥農藥使用和育種水平的提升有關,功勞不能都算到雜交水稻上,這也是需要客觀正視的。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關鍵,袁先生近20多年來一直以其團隊不斷研發出各種新的高產蹈而著稱,但這些高產蹈研發成果的真正應用是有限的,因為它們是在實驗條件下資源高投入(包括抗蟲防旱防澇的人工)的產物。

最後,也要看到,我們尊重和推崇袁先生,實際上並不是僅僅認為他一個人的成果足以替代整個農業科學家群體,或者哪怕僅僅是雜交水稻改良育種的團體。我們尊重袁先生,是因為他是一個令人尊重的科學家群體的代表。他的成果加上其樸實的作風,所以稱為了科學界傳奇般的人物。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因為“雜交水稻之父”這種大帽子而誇大了袁先生的成果,也不能不承認甚至詆譭他的獨特貢獻,可以說,如果要詆譭袁先生,詆譭的是共和國整個的科研科研團體。


科學時評


其實袁隆平在國人的心目中早已經是雜交水稻之父,畢竟他讓水稻的產量從過去的500斤提高到現在的1500斤。現在的袁隆平依舊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繼續奮鬥著,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讓未來的水稻產量持續增產。作為一個國際性的雜交水稻之父,他也是美國的科學院院士,這樣的地位自然無人能夠黑的。

當然之所以那些人對貶低袁隆平的貢獻,還是因為現在是和平年代,這些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溫飽困難的年代。所以他們只能在網上四處找存在感,對諸多的歷史名人進行反駁。當然袁隆平一直都會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用最務實的工作態度,為農民的收入增產作出更多的貢獻。

之所以被質疑,還是因為國家只宣傳了袁老一個科學工作者,並沒有對他的工作團隊進行宣傳和讚揚。這樣一來自然有些人認為袁老太高調,只是被炒作起來的名人罷了。同時對袁老的詆譭,還是和他的兒子有關。畢竟他的兒子則是轉基因產品的擁戴者,名下有幾十家農業公司。同時還有“海水稻”的種子研發,而現在的“海水稻”則是被質疑轉基因的產物。而袁老為自己的兒子站臺本並沒有什麼奇怪,但卻被某些網友認為已經成為利益公司的形象代言人。

雖然我國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並不是很多,畢竟我國的3大主糧中,小麥的食用量已經達到一半以上,其他的高端水稻也有不錯的市場。這樣一來雜交水稻的存在感比較低,但袁老所引領的是一代人的精神,是農民對農業發展的希望,所以他的貢獻自然不能詆譭。


三農圈子


題主說的應該是最近一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自媒體文章試圖貶低袁隆平院士的事兒,文章通過列舉一堆其他科學家,試圖證明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公眾應該暫時遺忘他。

首先擺出來我的觀點:絕對不能遺忘袁隆平,暫時也不行!

答主此前曾面對面採訪過袁隆平院士,因為視頻拍攝需求,整整跟了袁院士一整天,雖然已經70多歲,但袁院士完全沒有退居幕後,安享晚年,一天的時間兩次下田,還用英語為外國團隊講課,接受採訪的時候,對自己所做的貢獻談及很少,卻對當時正在攻克的超級稻滿心期待,我們看到的,正是一位專注、樂觀且務實的科學家。


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領域所做的貢獻眾所周知,他是第一個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科學家,尤其是解決了思路問題,中國的雜交研究之路也是在袁隆平這裡開始,是他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為世界雜交水稻發展定了調:雜交水稻研究值得做。不僅如此,袁隆平在此後的雜交水稻的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實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的貢獻不僅為國人所認可,國外也是這麼認為的,也因此袁隆平才能先後獲得農學領域的兩個最高獎項:沃爾夫農學獎和世界糧食獎。


說回那篇文章,作者其實很詭異,它把袁隆平院士和其他那些院士對立了起來。用心不可謂不壞。


留白說


我就是你們嘴裡的所謂“詆譭”袁某的人之一。做出幾分貢獻就是幾分,把一分吹成十分,甚至把化肥的貢獻,水庫的貢獻,或者別的育種專家的貢獻都抹殺掉,只要增產了就通通算成是雜交技術的貢獻,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種人!

另外,我想問你們,中國有6億以小麥為主食的人口,小麥畝產從六十年代的二三百斤到現在的七八百斤,難道小麥的增產也是袁隆平的貢獻?他們也是袁隆平“養活的”?

我想澄清,雜交水稻只在長江以南及四川有一半左右的種植,其餘地區包含湖北 安徽 江蘇都是以常規稻為主,其中秦嶺淮河以北(東北 華北 河套 寧夏等)更是100%的常規粳稻,非雜交稻!

我還想澄清,整個雜交稻,不管是誰育種的,在中國以外,基本只在越南有10%左右的種植。水稻大國印度 孟加拉 泰國 印尼都是以常規稻為主,不是雜交稻!常規稻這幾十年同樣增產非常大,雜交稻的增產優勢其實很小,還犧牲了口感!

大家要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一半的人不以水稻為主食,“袁隆平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這種話還是少說為妙,最起碼你讓基本不吃米飯的歐美人情何以堪?

最後,我想告訴樓主,不是所有的澄清真相都叫“詆譭”!

Ps:有些腦殘粉否認化肥的關鍵作用,對種子的作用上綱上線。看看下圖吧,中國曆年的糧食產量與化肥銷量



hull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因為他們不懂,但是需要在話題找一點優越感和刷存在感,所以只能通過這種詆譭的方式來表現自己。

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是帶領科研團隊研發出雜交水稻,雖然口感一般般,但是解決了糧食危機的問題。那就是說,先解決了吃飽的問題,然後解決吃好的問題。

如果沒有解決吃飽的問題,根本無法生存下去,怎麼可能吃得好呢?對不對。

所以說袁隆平先生的科研貢獻低的人,真的可以洗洗睡了,他救活了多少人了。

當然,還有人說:又不全是他的功勞。是的,他又科研團隊。但是科研團隊是以他為首的。你知道,當上中國頂級的科研團隊有多難嗎?碩士博士畢業也只是門檻而已,還需要經過篩選的。

同時,袁隆平先生的年齡多大了?在他那個年代,能夠有他這個學歷的人寥寥無幾!他有這個學歷和才華,能夠賺到錢可能比他研究雜交水稻賺的錢還多。

詆譭袁隆平的人,都是一些心高氣傲,不務正業,以為自己很牛逼,但是沒有一點學習能力,甚至看文獻都看不懂的人。他們只會吹牛逼,而且只吹第一的,以為自己吹牛逼就是真的牛逼。

當然,是不是袁隆平先生養活全部人?不是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袁隆平先生研究雜交水稻怎麼可能養活全部人。但是他的雜交水稻確實大大的推動了社會進步,解決了很多溫飽問題。

最後,如果憑藉這個說袁隆平先生不牛逼的人真的可以想想自己是否真有資格了。


太平洋電腦網


我認為這算不上什麼詆譭,應該是歷史的進步,大家都知道保護自己的權益了,這絕對是進步。

雜交稻的情況也是歷史問題吧,畢竟我們以前沒有這個專利意識,袁隆平院士的很多成果也的確是建立在大家的研究基礎之上的,以前大家都沒什麼利益衝突,社會主義大家庭,講奉獻,講集體主義,當然沒什麼問題,可是現在袁隆平院士開了公司賺了錢,開著豪車,又有巨大的榮譽,兒女也都了不得,在這個經濟時代當初的研究人員肯定是無法平衡的,也當然不幹了。

我認為這些事也不是袁隆平院士的問題,在我們這個體制下,他代表的不是他個人,是後面一大批利益相關者,就算他想處理這個問題,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像屠呦呦女士的事一樣,當年青蒿素的發現,她是首次提出,但是真正出結果的並不是她,但諾獎只有一個,集體的榮譽被一個佔據,當年很多參與者都是極為不滿的,學術界也意見很大,反映材料寫了一大把,最後也是政府出來做工作壓下去的。畢竟我們中國需要這個榮譽,對政府來說誰都可以,屠呦呦女士也是不能自主的,當然當年的那些科研人員那就冷暖自知了。科研人員敢於保護自己的權益這才是進步!

最後,關於農業我還要說一些,我們把袁隆平院士的成績誇大了,或者說我們把農業育種技術誇大了,我們一定要明白一點,世界人民能吃飽,中國人民能吃飽不是什麼農業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農業最大的支柱是石油化工。石化才是大家吃飽飯的關鍵,農業技術的貢獻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想想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能吃飽飯的,七十年代末期改革開放,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與西方關係改善,中國大量進口石化設備,引進了先進的化工技術,我們才有了化肥,糧食才能大幅度增長。

一個國家沒有石化就沒有農業,石化才是我們吃飽飯的關鍵。


黑俠二代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7月22日,袁隆平領導的海水稻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與阿聯酋達成合作協議。

我想說的是,袁老有沒有貢獻?袁老要求封名了嗎?他只是眾多默默無聞為國家貢獻的科學家之一!他沒有要求回報!他只希望自己多一些努力,讓自己的同胞和世界上還在捱餓的人能不在捱餓!…他一直在努力!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敬的!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我們都不應該詆譭袁老!


第一現場888


1235

吹得過猛,會害了袁隆平,上世界七十年代水稻產量確實不高,現在袁氏雜交稻比那時水稻的產量高很多,但比現在非雜交水稻的產量高多少呢?前兩年農業部權威數據超級雜交稻同比增產百分之十六點多,雜交小麥同比增長百分四十多,雜交小麥增產這麼多,為什麼沒什麼名氣呢?因為雜交小麥農民自己可以留種,種業公司賺不了大錢。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並不很大,最多的湖南湖北每年兩千多萬畝,江蘇八百萬畝,原因一是有些省份地理氣候不適合種植,比如前幾年安徽就出現過超級稻萬畝絕收的事故;二是農民的經濟收益,產量再高的品種,如果要承擔高水高肥高藥高人工高種子費等高成本,而售價又沒有老百姓喜歡吃的絲苗米、香米等品種高,農民賺不了什麼錢,農民是不會有什麼積極性的。

養活中國人的,是中國人自已勤勞的雙手,從一九四九年人口四億多,到一九七九年的七億多人口,靠的就是最普通也是偉大的勞動者,當然科技的發展包括農藥化肥種植技術種業技術等等,為農民助力很多,在中國還要強調一點,鄧小平的包產到戶政策極大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最後科普一個常識:在中國、在整個地球上,有一半人是以小麥小麥小麥為主食!


浮大白白


這些人也是想瞎了心了,看到袁老的待遇都開始眼饞,立功是大家一起立的,名利都給袁老拿了,這太不公平了!

他們也是腦子進水,如果沒有袁老這樣的科學家在前面當榜樣,他們的待遇會怎樣?設想一下,如果袁老一個月拿30塊錢,同樣是研究水稻的那些專家教授能拿多少?人家袁隆平那麼大的知名度,才30一個月,你憑什麼要300?

不否認其他科技工作者的成績,他們是很努力,成果也很豐富,貢獻也很大。但是我不相信他們的待遇都很差,隨便那個農業專家去給農業公司當顧問或者自己開公司把成果轉化,掙的都不少,幹嘛還非要把這行裡面領頭的給黑掉?

袁隆平被打倒了,雜交水稻就有突破性的發展了?還是說以後就可以開心愉快的吃轉基因大米了?

看似為其他專家抱不平,其實就是煽風點火,讓他們相互不服,以此產生矛盾。當然了,袁老的功勞在那裡擺著,文章必須要有一定的認可,否則目的不就太明顯了?

大篇幅的指責,輕描淡寫的肯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打著質疑的旗號,行挑撥離間之實,這種文章用心極其險惡!

做一件事不容易,但是想在別人的成績裡挑刺,那可太簡單了!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