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鴉片戰爭,大英帝國50年復仇史

說起鴉片戰爭,讀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胞都應該在中學歷史課上學過,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考點就是它。不過,雖然我們都對這場戰爭耳熟能詳,但鴉片戰爭絕不是歷史課本上那麼簡單,也並非英國人“一廂情願”——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上至皇帝,下至官員,是怎麼開啟中國滿是屈辱的近代史。

50年前埋下的種子

首位來到中國訪問的英國使臣叫馬戈爾尼,他率領一支700餘人的船隊,遠渡重洋,於1792年抵達北京,為83歲的乾隆皇帝祝壽。當然,英國人並不是來送生日蛋糕的,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希望與中國貿易。

換個角度看鴉片戰爭,大英帝國50年復仇史

英國人見了乾隆爺只肯單膝下跪

此時的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力空前強大,而中國則是自給自足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中心”,雙方就“外國猴子”來參拜皇帝,到底是下跪還是不下跪的問題,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結果當然是雙雙對牛彈琴,英國人認為使臣代表的是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會面,理應遵循互相平等的原則,但是咱們貴為天朝上國,你個“夷狄”見到乾隆爺居然不下跪,還嘴犟,貿易什麼的,免談。

結果,英國人帶來的洋槍洋炮以及“高科技”禮物,乾隆爺都不削一顧,馬戈爾尼大使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麼“牛逼”的國家,碰了一鼻子灰,萬般不爽地打道回府。

當然,乾隆爺也並不是迂腐不化,當時的中國自給自足,每年還有大量的瓷器和茶葉出口,我們為什麼跟你貿易?反觀英國人,雖然國力強大,但與中國之間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每年從中國採購大量茶葉,白銀嘩嘩的往外流,想和中國搞搞關係,賣點高級東西過來,卻被皇帝當笑話一樣轟走,這怨氣能憋個幾十年也是不容易。

另外,說個有趣的事情,馬戈爾尼並不是第一個被派到中國來的大使,他的前任加茨喀特,在1787年來華途中突然掛了——可見從英國方面來講,與中國人打交道,一開始就不太順利。

林則徐做的對不對?

“虎門銷煙”的事蹟,一直以來就把林則徐塑造成民族英雄,不過身為廣州的第一任欽差大臣,林則徐有些事辦的有些過分。

英國人為了解決對中國貿易逆差問題,想出了走私鴉片這一損招。讀過《福爾摩斯》的人都知道,直到19世紀末,英國倫敦還存在大量的鴉片館,所以鴉片這個東西,英國人絕對是深諳其道——既然國民無法擺脫中國茶葉的癮,那就讓中國人也上癮。

不過在林則徐大肆禁菸之前,廣州的鴉片流通基本都有官員私下把控,換言之就是官方控制了鴉片數量,鴉片交易還在官方可控範圍之內,而到了禁菸之後,鴉片才逐漸開始氾濫,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換個角度看鴉片戰爭,大英帝國50年復仇史

虎門銷煙

林大人不僅禁止市場買賣鴉片,還主動出擊收繳鴉片,有一次還做的非常過激——林則徐帶兵包圍廣州的英國商會,以商會里的英國商人作為人質,逼迫鴉片販子交出鴉片。說起來,正是這個舉動才讓英國人決定出兵中國。

《穿鼻草約》好過《南京條約》?

在林則徐被道光皇帝撤職流放之後,第二任欽差大臣琦善就跑去和英國人求和了,當時他與英國人私下籤訂了一份《穿鼻草約》,大致內容如下:

  1. 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國;

  2. 賠償英國政府600萬銀元;

  3. 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

  4. 英軍撤出沙角、大角炮臺,歸還定海。

不過道光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不是因為它割地賠款,而是琦善居然繞過皇帝私自與英國人簽訂條約,這是要越權謀反啊!

換個角度看鴉片戰爭,大英帝國50年復仇史

清朝水師在英國人的洋槍洋炮下潰不成軍,甚至還搞起了迷信活動

之後,《草約》沒有得到官方認可,戰爭也來到了1842年。英軍船堅炮利,封鎖了長江,截斷了京杭大運河,道光皇帝坐不住了,被迫求和。第三任欽差大臣耆英完全沒有談判經驗,一心為了平息戰火,英國人在談判桌上說啥是啥,結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大致如下,可以對比一下:

  1. 宣佈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 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 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4. 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 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6.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7. 以口頭協議決定中英民間“訴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

  8. 中英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後記

英國人經歷了50年,終於靠毒品和槍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如果說這是帝國主義列強的野心並沒有錯,但根本原因則要歸咎於滿清政府的落後,這種落後並不只是經濟和技術上的,更多的是思想觀念上的落後。而反過頭來看所謂的“鴉片戰爭”,是因為鴉片是導火索,而真正的誘因則是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順差,所以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鴉片戰爭”應該叫“茶葉戰爭”更符合歷史實際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