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4年1月17日,西漢吳王帶領七路諸侯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前154年1月17日,西漢吳王帶領七路諸侯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趙王劉遂。

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時,獲得大夫賈誼的建議,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

前154年1月17日,西漢吳王帶領七路諸侯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中央權力,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劉賢。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藩王叛變,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欲奪景帝帝位,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晁錯,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吳王還自立為皇帝。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而且漢景帝又藉機削弱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權了。

前154年1月17日,西漢吳王帶領七路諸侯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後,王國與郡幾同,中央皇權遂大為加強。司馬遷於《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中評語道:“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認為晁錯沒有采取逐步削減諸侯勢力的辦法,是導致七國之亂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