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紅芯”瀏覽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被認為是又一場類似當年“龍芯”的鬧劇。只不過這次的“紅芯”瀏覽器雖然打著全球唯五之一的純國產瀏覽器內核的幌子,卻套用了谷歌Chrome瀏覽器的內核,只不過是沒敢套路國家相關的扶持配套資金,只是從一些公司拉來了2億多的融資。事件的詳情不再贅述,這裡小編只是想來分析一下,為何中國現在有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有了百度,騰訊,阿里,這些千萬億市值的科技巨頭,卻仍然沒有能研發出自主的瀏覽器內核。
首先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因為中國的這些科技巨頭們既不夠豪也不夠閒。不夠豪:以谷歌的瀏覽器為例,谷歌為了開發chrome瀏覽器,當年在硅谷召集了近1000位工程師,開發週期也是以近10年計算的,而一名硅谷工程師的年薪基本在20萬美刀,這樣算下來谷歌為開發chrome瀏覽器投入了接近20億美刀的成本,換成人民幣也差不多150億的左右。
不夠閒: 開發瀏覽器內核投資巨大,研發週期還長,而且不但沒有預期的收益,開發完成後還需要再花鉅額的推廣費用,才可能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後續才能通過流量和大數據採集慢慢產生收益。這樣的情況下,以國內公司的脾性恐怕沒有哪一家會放著免費好用的開源瀏覽器內核不用,而願意去做這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傻事,畢竟比起研發瀏覽器內核,還是開發遊戲,做電商平臺,這些大眾應用既輕鬆來錢又快。
其次中國的這些互聯網巨頭在深度研發和人才方面的積累還是有所欠缺。它們雖然在一般的大眾應用方面研發能力很強,可一旦涉及到內核開發,不論是操作系統內核還是瀏覽器內核,需要的就不但是普通的寫代碼甚至是系統架構能力了,而是要從底層對整個計算機的體系結構,軟硬件接口有非常深入的瞭解,還要精通算法,才能夠搭建出獨創的架構並且有足夠的效率和已有的成熟系統匹敵。而國內在這方面本身就缺乏大牛級別的人物,因此這些互聯網巨頭也就無從搭建相應的人才隊伍,也沒有機會能夠開展一些深度研發的工作。
相比國外,計算機領域的大牛一抓一大把,而且各有各的牛叉領域。可以說計算機領域的標準基本都是由國外的各種組織制定的,就憑這我們就落後很多了。而基本現在流行開源軟件的從瀏覽器內核,操作系統內核,各種圖形處理引擎,到一些開源組件,比如因為被Android採用而變得更加流行的WiFi開源組件wpa_supplicant,基本都是國外的公司或組織開發的,鮮有國內開發的知名開源軟件。而國內早已習慣拿來主義,缺什麼短什麼互聯網上基本都會有開源的解決方案。長此以往,如何利用開源軟件,儘快完成項目,成了中國公司的必備技能。而真正貢獻一個開源項目對中國公司而言卻難於上天。
鑑於我們在計算機領域高端人才方面的缺乏,有些網友曾經建言:一個明星拍部戲收入就能上億,引進一個足球大牌一年又是幾個億,這麼有錢的話,一年五百萬挖一個國外的頂級技術大牛雖然不夠,但挖個有所建樹有所專長的技術專家應該是足夠了,隨便一個明星,一個足球大牌的薪水都夠我們引進幾十名真正的技術專家了。而相比對社會的推動,哪個更有利呢?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閱讀更多 科技也有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