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复旦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1905年,马相伯创建复旦公学,是为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旧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重点大学之一。毛泽东同志于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建国初期,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在复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建国初期,小范围的院系调整从就开始了。1949年秋,奉教育部指示,上海私立暨南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0年9月,将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并入山东大学;1951年4月,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1951年7月,复旦大学教育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7月,教育部推出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华东教育部会议召开,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宣布了《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草案)》。1952年8月底,复旦大学院系调整协商委员会成立,领导全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委员分别是李炳焕、陈望道、李正文、周谷城、胡曲园、钟俊麟、陈椽、卢于道。

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大学合并,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草案)》,复旦大学调整后的设置系科具体如下: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中文系: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及上海学院四校的中文系合并组成。

外文系:设俄文、英文两组。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有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四校合并组成。

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四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物理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滁电讯组)、大同大学五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化学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七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生物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以及前已并入的大夏大学、英士大学等九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工农速成中学:原华东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于12月并入复旦。1955年,校址由苏州迁到上海。

这次调整,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由复旦、浙大、交大、统计、暨南、南大、英士、安徽大学、华东新闻学院等9所公立大学,大同、大夏、光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国学院6所私立学校,圣约翰、沪江、震旦、金陵4所教会学校,共计19所高校的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复旦是当时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有的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独立建立新的学校:

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六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三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

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调出,与圣约翰等9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撤销。

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

原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不继续办理,学生转系,原浙江大学人类学系调整至复旦大学,暂不设系。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1952年10月3日,中央政务院任命陈望道为校长、李正文为副校长,原校务委员会撤销。不久,华东教育部任命苏步青为教务长、周予同、王中为副教务长,金则人为总务长。

院系调整对复旦大学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