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近來無事,二刷《奇葩大會第二季》,看到蔣方舟自愈討好型人格那一期,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曾經的自己。

感慨之餘,就想和大家聊聊關於這種性格傾向的那些事兒。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稱為迎合型人格,或取悅型人格,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好好先生”。

先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吧,我曾經也是一個深陷於討好型人格大坑中的苦命孩子。順從,懂事,好脾氣,這些標籤跟隨著我從小到大。

從不與人爭執,不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肯吐露自己的好惡,對別人say no 困難,做什麼事都要先考慮一下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甚至於對待包括父母在內的最親近的人,我也做不到堅持自我。

當週圍的人和我說什麼事兒,我都是一個反應,那就是認同。

曾有人說喜歡和我做朋友,是因為我善良,情商高,和我在一起很舒服。

我幾乎信以為真,但矛盾的內心告訴我,其實我過的並不快樂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比如,自己計劃好了當天要做的事情。

這時,如果朋友打來電話對我說,魚丸,你陪我去看電影吧,最近剛剛上映的科幻大片......

我會不假思索地說:好啊。

儘管我不喜歡科幻片,儘管我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儘管我內心翻江倒海的不願意,但我就是沒辦法讓自己說不。

因為我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害怕讓別人不高興

記得上大學那會兒,有一次,白天沒課,我外出辦事兒不在寢室。

等晚上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床欄上晾著一條洗過的溼漉漉的毯子,毯子上的水已經浸溼了我的床褥。

我知道那條毯子是對床舍友的,我很氣憤她的所作所為。

但我就是不敢質問,不敢指責,甚至都不敢表現出生氣來。

最後我只是默默的將她毯子掛到了陽臺的晾衣杆上,然後趴在被窩裡流眼淚。

那年冬天特別冷,被浸溼的床鋪凍得我直哆嗦。

諸如此類的事兒在我人生過往的二十幾年中,比比皆是。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直到三年前的一天,我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上看到了“討好型人格”這個詞,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秉持多年的某種價值觀突然坍塌了。

原來我自己並不是多溫順良善,而只是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一直在或主動、或被動地迎合別人。

再說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年少成名的蔣方舟,她是怎麼發現自己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呢?

起因是朋友問她:你有沒有和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聯繫?而所謂真實的聯繫就是你可以和他吵架,甚至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面展現給他。

蔣方舟認真思索後,給出的答案是:沒有。

她說,自己並不是情商特別高,或者是特別懂事兒,或者是特別善於包容,而是自己根本不會想去和任何人產生衝突,哪怕是在最親密的兩性關係之間也做不到。

也就在那時,她發現了自己為人處事都是有討好傾向的。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她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件小事舉例,認為自己一直在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努力且違心地去迎合別人的期待,很多時候,竟連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都不顧了。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蔣方舟如是說。

表達真實的想法,做真實的自己,似乎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蔣方舟在節目中的分享引起了一眾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中槍。

其實無論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罷,“討好型人格”是普遍存在的,它在你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正常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性格的養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國內外心理學家們歸納總結了不同的可能性,

但殊途同歸的是,他們都把根源指向了原生家庭。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更有心理學家認為,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或者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容易塑造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大部分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在兒童時期都缺少從父母那裡獲得的無條件的愛。

他們從自己的感覺出發,不管事實是怎樣的,總覺得只有迎合父母親人,父母親人才會疼愛他們。

這往往導致他們長大成人後將此思維延伸,內心是渴望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取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喜歡,進而確認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一味地迎合別人,卻往往會弄丟了真實的自己

如果現在的你和當初的我一樣,已經認識到這種不健康的心裡傾向對自己的不良影響,那你就該著手考慮解決問題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要認識到,別人對自己是否真正的認可和喜歡,取決於你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而不是因為你的討好。

堅定的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值得被愛的,而不是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才行。

與其戰戰兢兢地取悅於人,不如將時間和精力用於提升自己的外在能力和內在價值。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其次,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先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和評價,不要讓幻想出的別人的感受和目光打倒。

取而代之,要先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想達到怎樣的效果,自己能有怎樣的提升。

學會尊重自己合理的慾望、訴求和意願。

走出舒適區,捍衛自己擁有幸福的權利,對挑戰自己原則和底線的人和事,堅決說不。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的時候,放慢速度,讓自己有時間思考和選擇。

問問自己的內心,我是真的這樣認為的嗎?我是不是在習慣性討好別人?

如果是,那立刻對自己喊停。久而久之,討好型的人格自會慢慢治癒。

你以為的善良和高情商,不過是討好型人格而已!

最後,如果你有充足的時間的話,可以像蔣方舟一樣,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段沒有人際關係枷鎖的時光。

真正的放空自己後,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內心。

自由自在的生活會讓你意識到,人生短暫,什麼值得做,什麼又不值得做。

待你歸來,或許就會明白自己真正應該去追求的東西了。

末了,把蔣方舟的這段話送給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的你: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