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活著的時候,爲什麼不傳位?非要死了再傳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讓帝王活著把權力交出去,無疑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除非是萬不得已。帝王讓位,相當於當了太上皇。皇帝之中,在康熙前的當太上皇的,都是前車之鑑,有幾個是心甘情願?第一個太上皇是開國皇帝劉邦的老爹,屬於撿來的。接下來的白痴皇帝司馬衷,唐高祖,唐明皇,宋徽宗等等都是迫於形勢成了“太上皇”。當然,也有唐順宗這種病重不能理事,也成了“太上皇”。還有一種是為了應對天象的,比如北魏高湛,不過是讓位不讓權。

康熙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傳位?非要死了再傳

比較頻繁的皇帝讓位例子,其實在南宋,連續三位“太上皇”。首先就是宋高宗趙構,這個“懦弱”的皇帝活得還算長壽,在他五十六歲時,讓位給養子趙眘(宋孝宗),又活了二十五年才病死。這一對還算是正常,趙構當了“太上皇帝”,雖然也干預了一些朝政,但是,和宋孝宗的關係還比較穩定。宋孝宗算是政績不錯的皇帝,在位二十七年,禪讓給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這對父子的關係就出問題了光宗多年不看望孝宗,這未免給後世之人有“人走茶涼”之感,孝宗也在悶悶不樂中去世。到了宋光宗趙惇,也禪讓了一次,不過是被逼的。趙惇是個長期有病,又“懼內”李後的皇帝,群臣看不過去,於是強制內禪於太子趙擴,光宗矇在鼓裡一段時間才知道。好笑的是,反倒治好了一起失勢李氏的“悍婦”性格。

康熙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傳位?非要死了再傳

回過頭說康熙,康熙經過“九子奪嫡”這些事,本來就敏感多疑,這還是“太子之爭”,如果康熙一讓位,那還得了,也許“同室操戈”,“人走茶涼”立馬就上演,老皇帝更不願意看到。這也是雍正能成功之處,在康熙面前孝順,顧家,為廢太子說好話等等。至於到了乾隆,禪位於嘉慶,也是因為嘉慶本身謹慎和自制的品質,再說,朝政還把持在“太上皇”乾隆手中

康熙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傳位?非要死了再傳

綜合以上這一切因素,康熙遲遲沒有另立新太子,新儲君的人選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到他發現自己大限將至,才召見胤禛,把這一番良苦用心全盤托出。這時候讓胤禛瞭解自己的用心,更能增加自己的震懾力,也才能讓胤禛感恩戴德,堅定地去繼承他的遺志,整頓弊政,刷新吏治,善待他的臣民和兄弟,延續的大清江山的盛世。不得不佩服,劇中的康熙把帝王權術運用得淋漓盡致,高深莫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