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夷陵版画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成果斐然,是中国民间版画之乡。其木刻版画初源可上溯到大溪文化遗址中陶器底部造型简单的刻画纹与细小的戳印纹,而后者更是形成了大溪文化陶器独有的纹饰。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明清时期,出版业的兴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书籍插图的需求,成为木刻版画繁荣兴盛的重要契机,而版画独有的“复制性”,则构成了这一需求的根本前提。现藏于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的木刻版画《离骚图》乃民间作品,创作于清代初期顺治年间,其构思神妙奇特,造型写意概括,线条丰富流畅,整体感觉古拙天真、朴实无华。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自上世纪90年代,夷陵民间木刻版画开始频频入选国内各项艺术展览,并屡次夺魁。淳朴的民间情愫、炽烈的创作激情、清新的乡土气息,为夷陵民间木刻版画注入盎然的生机与生命的活力。夷陵民间木刻版画不同于学院木刻版画,亦有别与其它地区的民间木刻版画,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构筑成独特的艺术风魅,并由此确立其当代价值。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离骚》插图(公元1645年萧云从画,汤复雕刻,清代民间版画代表作),现藏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大清国湖北省宜昌府东湖县《灵宝大法司和太上追魂真符》,现为夷陵区档案馆退休干部欧阳运森所藏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刘氏族谱》民国二十六年(修镌)插图版画,现为夷陵区档案馆退休干部欧阳运森所藏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创作自发性可谓民间美术的一大共性。作为民间美术之一,夷陵民间木刻版画也不例外——其创作无功利性,只针对内心的满足。与学院版画相比较,夷陵民间木刻版画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轻松。它少了些交响乐般的浓重壮美,多了些民谣般的鲜活灵动。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尽管这些来自民间的创作者大多非科班出生,鲜有经过正规的学院美术训练,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免去各种法则的约束,直接关照内心的情绪与感知——抛开杂念,以最淳朴的方式直抒胸襟;洗尽铅华,以最质朴的艺术形态,真诚地表达自己理想世界里的真、善、美。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田野调查发现,夷陵版画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村落传承,现存传承谱系4支,分布于樟村坪镇、雾渡河镇、三斗坪镇、小溪塔街道。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夷陵区(原宜昌县)多次举办版画传习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民间艺人多为集中授课,传承形态因此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社会传承形态,传承谱系中的重点作者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高新章。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高新章工作照

高新章,男,生于1962年5月,三斗坪镇人,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文化传播专业。现为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平面设计师、湖北版画家协会会员、夷陵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出身于民间美术世家,系夷陵版画第五代传人。曾祖父高宏鼎是清咸丰年间秀才,一生喜爱书画,祖孙三代是当地有名的镌刻善书插图的民间艺人。高新章自幼受祖父高德炯、父亲高秉容、长兄高金章的影响,从小对绘画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开始习画,上学期间,得到当地美术老师高焱章(族兄)、安秉诚的指导,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代表性作品有木版年画《山乡新貌》、《补课》。二十多年来,先后主持举办多期夷陵版画创作培训班,培养版画创作骨干100余人。个人创作有黑白装饰画《民歌风》系列作品及黑白木刻《山神》、《喊吃饭》等版画作品80余幅,其中《醒鸟》获宜昌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一等奖,并被《新华通讯》、《美术大观》刊用;《天地合·万物生》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览优秀奖。与人合著的理论文章《夷陵版画艺术语言及其造型规律初探》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论文优秀奖。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2008年11月,宜昌市夷陵区(版画)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2013年10月,夷陵版画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2016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考察论证,命名宜昌夷陵区为“中国民间版画之乡”,理由是,夷陵区版画传承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高度重视传承队伍建设,为版画事业发展和产业建设搭建平台,并取得良好效果。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清新赏目的视觉独特性是夷陵民间木刻版画的存在意义。总体看来,夷陵民间木刻版画呈现出如下6点特征:

平实淳朴的生活题材

在夷陵民间木刻版画中,鲜见宏大叙事的“史诗性”题材。其佳作,更为多见的是一些描绘寻常生活场景、乡间民俗活动,以及表明美好祝愿的“小”题材。创作者在平实淳朴的“小”题材中,呤味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注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审美评价,其作品更显生动、真实、感人,是在“小”题材中获得的艺术升华。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草垛 获1988年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二等奖 汪帮琼 作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我回老家留个影 李兴成 2013年 作

生动感性的趣味创造

生动感性的趣味创造是夷陵民间木刻版画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夷陵民间版画的创作者即民间百姓,非学院画家,其中许多人甚至从未经过任何专业的美术训练,故夷陵木刻版画少见写实或写生的作品,亦鲜见含蓄的“侧面描写”。但或许正是如此,创作者才能够避免形式与陈法之束缚,更关注于内心情感的注入,从而在感性的创造中不机械地复制对象,大胆真诚直白地表现炽热的情感。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三多有余 罗来清 2013年 作

写意“跨界”的装饰造型

夷陵民间木刻版画多是即兴而作,不求具象,更倾向于写意。其造型博采众家之长,“跨界”吸纳了其它民间美术门类的多种装饰表现手法。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跨界”运用各类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是夷陵民间木刻版画的又一特征。其写意的装饰造型关照创作本体对客观对象的情绪感知与感性体悟,并经由对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与局部夸张,在视觉形态上强化本体对客体的认知,调节画面各单元彼此间的烘托关系,并构筑出质朴自然的视觉冲击力。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三个公公抱媳妇 田德英 2013年 作

单纯克制的民间五色

夷陵民间木刻版画通常限制为五种颜色。最常见的黄、绿、蓝、红、黑,对应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被称为“夷陵五彩”,亦是民间美术中的惯用色彩。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创作者有意识地将其套色与染色限制在与五行相对应的五种民间色彩之中,其“限五色”的克制的色彩表现,既有哲学根源,亦标明了夷陵版画的“民间”属性,体现了对寻常百姓审美趣味的关照。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赶狐狸 韩玉红 2013年 作

无法之法的表现木刻

夷陵民间版画尽管是木刻,却不见木刻的规矩与陈法。它不刻意讲究雕、刻、凿、拨、旋、冲的运刀方式,不着意追求切刀、覆刀、摇刀、旋刀、浮沉刀等运刀手势之完美,它甚至没有刀法,亦不见刀势,但却以刻刀接触到版面的最原初的迹痕,构成别有韵味的点、线、面元素。隐含于生涩刀象中的,是创作者的创造热情与大气朴素之拙美。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出行大吉 黄成翠 2013年 作

不拘一格的生产创新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工艺或媒介的局限往往会构成艺术形态的独特性。夷陵木刻版画的“民间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表明了其设备的局限性,并由此推动了不拘一格的版画生产创新。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夷陵民间版画家并无学院版画的专业设备,但他们热心于新材料、新技法的尝试与创新。他们自制木刻版画刀具——从民间剪纸、石刻工具中受到启发,自制錾点刀、剁斧刀。錾点刀便于在版面上刻出各种形态大小的点元素,剁斧刀则能够在版面上生成石刻般的斧剁效果。这些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在丰富夷陵木刻版画艺术语言之同时,亦简化了版画的刻版工艺,使之更具普及性。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家乡田野似花布(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韩玉红 2017年 作

夷陵木刻版画走俏民间

主办:中共夷陵区委 夷陵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夷陵区委宣传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