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邊評級邊收諮詢費 遭史上最嚴厲罰單

大公國際邊評級邊收諮詢費 遭史上最嚴厲罰單

上個週末整個金融圈都因一條消息炸鍋了。證監會、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兩部門聯手向國內老牌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開出罰單,暫停其證券評級業務和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並責令其限期整改。

公開資料顯示,大公國際為全牌照評級公司。《號外財經》在大公國際官網上看到,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我國唯一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公司從成立開始已為30個省市自治區、70多個行業超過萬家企業進行了信用評級,債權融資總額度超過萬億。

評級諮詢一言堂 多個問題遭罰

8月17日,證監會官網發佈消息稱,北京證監局聯合中國證券業協會對大公國際展開專項調查,發現一,大公國際及其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管理混亂。二是為多家發行人評級的同時還展開諮詢業務,並且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和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合要求。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大公國際邊評級邊收諮詢費 遭史上最嚴厲罰單

(截圖來自中國證監會網站)

交易商協會的調查原因為: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國際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業務,並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展開過程中,大公國際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從兩家處罰的內容來看,大公國際在向相關發行人“提供評級服務的同時又提供諮詢服務並收取高額費用”是關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號外財經》表示,在債權發行過程中,評級高低直接關係到發債成本。加上今年債市環境嚴峻,多家企業發債遇阻,評級更是關乎到企業能否成功發債。而目前評級業務一單的收費在20——25萬之間,跟蹤評級則在5元/單,而諮詢服務則可以收取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服務費,對評級機構來說無法忽略這塊蛋糕。他還表示,“一手諮詢,一手評級在業內已是慣例。不只大公國際一家,只是規模大小有所不同”。而在2周前,圈內就流傳了大公國際將被監管的消息,當時傳聞中還涉及了另一家市場份額不小的評級公司。

評級行業迎監管風暴 行業洗牌在即

其實此次大公國際並非評級機構的首次被罰。早在2006年,上海遠東資信評估公司因福禧債券違約事件被央行暫停評級業務。2017年,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也曾經因為評級公司“對重要風險因素關注不足,評級報告質量有待提高”等原因,對國內主要的五家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資信、上海新世紀和東方金誠)提出點名批評。同時對東方金誠和大公國際分別出具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行為,被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給予通報批評處分,並責令全面整改。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對評級機構亂象的整頓力度。6月,證監會、央行和交易商協會三大監管部門首次聯合開展2018年度證券評級機構常規現場檢查相關工作。7月底,交易商協會又開展了2018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市場化的評價工作。

《號外財經》瞭解到,目前國內評級機構知名度較高的除大公國際之外,還有中誠信(穆迪持股49%)、聯合資信(GIC持股49%)和新世紀。評級機構主要是靠信譽生存,但國內的評級機構往往獨立性不夠,認為干涉嚴重。有些評級機構更是客戶要什麼評級就給什麼評級,這也是造成國內評級機構在國際上影響力不強的原因之一。

此次大公國際遭遇重罰,業內人士均表示靠信譽吃飯的大公國際很有可能“涼涼”。WIND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今年8月17日國內債券市場共發生213起違約事件,其中有債項評級的事件有111起,而評級機構為大公評級的違約事件有13起。其中,2018年的債權違約數量有60起,超過了去年的綜合,違約金額累計553億。

今年是債權市場風險暴露的高發年份,評級機構的專業判斷成為債權投資者最看重的評判標準。此次大公國際暴露出的問題,涉及到信用危機,對其今後的業務開展影響巨大。WIND數據顯示,大公國際目前參與評級的債券數量約2400只,佔比16%。此次評價業務被暫停後,存續期業務如何操作,有業內人士指出,出現了這種情況,發行人可以終止與大公的合作,更換評級機構。業內認為大公這次被罰對行業影響深遠,很有可能會導致評級行業的洗牌。目前大公國際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排在第四,業務暫停一年,基本上手頭業務就會被其他評級機構瓜分,更有消息稱從上週末開始就有評級機構開始進行宣傳,並從大公國際挖人。

號外財經(ID:haowaicaijing)

號外財經網 經網 http://www.haowaicaijing.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