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還是開戰?(五)

1

2017年的一個新動向是什麼?

就是之前說的,2017年下半年開始之際,出現了一股比較強烈的暖流,很多人認為全球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出現了實質性的觸底復甦。這是2008年以來大家最樂觀的一次。但事實上具體情形仍然非常複雜。幾天前,一位共享單車領域的企業家和哥哥也談到這個困惑:情況到底是變好了還是並無實質意義?製造業到底有沒有前途?根據他這個業內人士的切身感受,那就是製造業仍然舉步維艱。

哥哥大致談兩層看法,第一層就是這幾年持續倡導的全民創新。隨著互聯網故事大潮的發酵和資本市場的炒作,談創新必然要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實際上創新絕不簡單等同這些時髦新貴。製造業要發展,就要進一步創新,而創新是諸多貼近用戶、貼近日新月異新需求的系列需要紮紮實實、踏踏實實去做的事情。這個哥哥舉了一個例子,大家可以去看看首富當年做地產起步的視頻。別人做起來不全靠關係,自己確實還是槓槓的,敢闖,敢拼,這個角度上,清華北大不如膽大是沒錯的。

當時幾個國有企業都不敢接舊區改造,成本測算會虧。他想做還沒資質,借用朋友公司資質去做,地方都很遲疑,說你要考慮清楚,別人幾個國有開發公司(那個年代不叫地產公司)實力那麼強都不敢接?你敢接?

結果首富接了,而且大賺。一千套房子迅速賣出去,毛利掙了一千萬。那個年代,連級幹部才能享受帶有獨立衛生間的房子,首富不管,都搞成獨立衛生間,還花心思搞了鋁合金門窗,又搞了當時單價百八十塊錢、當時非常熱的盼盼防盜門,還拿了八萬塊錢去電視臺為一個火爆的電視劇冠名播出。這些很多當時都是首創。結果自不用談,瞬間賣光人們老觀念中賣出去要虧的一千多套房子。這些超出人們常規想法的創新,導致他建房成本每平米增加五十塊左右,沒事,當地房價一千到一千二,他一千五賣出去別人還在搶他的房子。

表面看來是打破定勢思維,而背後本質上卻是抓住了消費者內心深層次的需求。

你看這些創新有五彩斑亂、天花亂墜、概念滿天飛的味道沒有?完全沒有,今天來看土得掉渣,但是他接地氣,就贏得了市場、獲得了發展。

中國改開四十年,很多方面實現了從零到一,這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整個社會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塑造了今天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強盛。但是後面從零到一百,還必將釋放出更為強勁的財富效應,推動更大的社會進步。非常明顯,這個轉型也會更加困難,但是有前面七十年的堅實基礎,相信炎黃子孫一定會攻下堡壘、克敵建功凱旋而還。這個轉型,才是中國全面趕超並實現領導全球的核心過程。這個過程,會孕育一大批領先全球的產業、企業,會誕生一大批風雲人物,會沉澱新一波全新的全球化規則、秩序、文明。

開局還是開戰?(五)

2

上面僅僅是第一點。第二點是什麼?

就是這個節點太過複雜,多重奏。一方面是歐美過去74年以來的發展模式亟需大力修復,西方有沒有能力和智慧去修補?西方如何調整?這個調整是有現成的歷史對照的。

那就是二戰爆發離不開一戰的歷史遺留問題,離不開1929年的大蕭條這個碩大無比的導火索。整個西方的調整,文武雙管齊下,武就是二戰,軍事鬥爭說話,成王敗寇,文呢?就是整個歐美的核心資本主義強國,毫無例外的採用了大量社會主義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羅斯福新政,這裡面類容很多,比如高福利等等,緩和社會矛盾,修復社會內部結構、穩定內部秩序。簡言之就是國家干預,同時給平民發點紅包。基層不穩,再強大的帝國都會分崩離析。

然後深層次的問題解決了嗎?顯然沒有。

但是全球化四百年以來的經典邏輯開始顯靈了。新技術爆發,全球融合(全球分工合作)正面效應開始發力,資本嗨得難以自已(狂賺猛賺)。

這種情況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基本上不太玩得轉,二戰後西方的三十年黃金時代結束。西方人的工資從此長期沒有太大變化。具體數據大量普及文章可自行百度。

這個時代開始全球化的味道驟然改變,很簡單,繼續重複1929年之前的故事。金融資本不能從正規渠道賺高額利潤,就開始玩虛擬派生。這是悄然間毀滅西方霸權的潘多拉盒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無比高大上的產業轉型升級理論出臺,歐美將所謂的低端產業鏈條全部轉移到第三世界,當然,承接最多的就是中國。後面的故事毋庸贅言,眾所周知。

貪婪導致貪婪者的破產,由此而始。

3

從家庭,到政黨,到民族國家,本質上都是社會組織,如何保持高凝聚力?如何保持高效率?如何保持長期穩定發展?

很顯然,東西方的觀點截然相反,道路迥然不同,實際效果也不能簡單說孰優孰劣。這是飽含思考樂趣的核心所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顯然中國是一個超出對手意料之外的好學生。

中國的五年計劃和長期規劃,確保了核心領域的持續追趕和不斷突破,乃至趕超。這種模式也充滿戲劇性,第一個玩家前蘇聯前面玩得挺好,後面自我崩潰,但是中國除了中間一段,前後都玩得不錯,這股勁頭還在繼續。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套路和西方買資源賣工業品的思路區別很大,後者是掠奪,前者是一體繁榮你有我有大家有、既輸血也造血。現在這個要想富、先修路的套路已經水到渠成變成“一帶一路”,在全球整合中發揮更大價值。

全球化走到今天,既有常規的累計難題,比如能源枯竭、老齡化人口、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全民福利等等,也有2008年次級債引發的截至今天的全球危機這種即時問題。

這些問題如何解決?目前來看,西方的窘境是領先發展數百年的歐美強國不僅缺乏像樣的解決方案,甚至有的核心國家還在走回頭路。屬於典型的逃跑連褲子也不要了。

4

拋開所有短的觀察週期的困擾,也拋開民族、國家、區域的競爭和鬥爭這樣傳統的角度,那麼,我們還能看到什麼?

事情就會變得相對簡單,這一波全球危機,既是四百年以來全球化進程本身導致的結果(教科書所謂發展不平衡是也),而同時,東西方迷茫惆悵的解決方案也並不複雜,只是要跳出原有框架和歷史傳統來看而已,那就是全球的深度整合。

這種深度整合,會讓全球各個區域、民族、種群、國家都獲得整體的大的發展,無論是現實壓力最大的貧困、就業,還是中期來看老齡化等,還是中長期來看的能源、環境等問題,都會有很大程度的轉變。

整合全球為全球,這才是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意義所在,也就是中國一以貫之的“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少數地區、國家、派別等等。這種轉變,需要東西方尤其是西方克服和消化過去那種意識形態之爭、超越傳統的零和博弈思維。天下為公,從全球共識到具體框架體系,這條路無疑很遠,但也同時是必由之路。

在這個角度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都是在走回頭路,害己害人,必然不能長久。天下,家國,全球化2.0的故事裡,所有人的命運前所未有的合之為一。

這個角度上,林肯當時的演講,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和中國數千年以來的天下大同理念,殊途同歸。“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實踐,成為了具體可行的寶貴框架。

中國此前的諸多經驗,未來會再全球整合中產生前所未有的輻射效果。由個別國際慈善組織來做,和一群核心大國來推動,那效果差異必然極大。比如,消除文盲、提高識字率這種事情,只有根植於民眾土壤之中的TG最有耐心、也最有決心來做。而不是利益集團簡單的評估數字上、週期內的利潤和得失。

天下為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從基礎設施,到起跑線上基礎教育如此等等,構建出的是一個帶有前所未有的普惠性質的全民共享的藍圖。過去是神話,是烏托邦,令人難以相信,而如今,哥哥認為一切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5

這條路必然不會一帆風順。此前已經提及,經過長達接近十年的深度發酵,這一波全球危機已經到了一個爆發的風水嶺的節點。

所以,從2018年開始這三年,有非常大的幾率出現一些里程碑式的破壞性的事件。高牆坍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一破一立,破也未必是壞事,大雪固然冷酷,但是掃滅了無處不在的害蟲,來年自然好光景。

未來十年,中國內部最大的看點是什麼?

如懷認為:

打下工業化基礎的前三十年,改開狂飆猛進的後四十年,為中國積累了良好的家底,可以說,硬件是槓槓的,這也是全球矚目中國發展的核心所在;那麼,後面十年核心則是匹配“硬件”長足進步的“軟件”提升。這也是中國整合全球的必需品。

已經吃得很飽,後面要解決吃得好,而且不光咱這幾雙筷子,是周邊村子都能吃得好。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古今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