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中國社會深度老齡化的警鐘已經敲響。

人社部在2017年末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中稱,已有13個統計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的可支付月數不足1年,其中,黑龍江省累計結餘為負232億元。

整個社會都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對此,國家做出了行動,2018年7月1日起建立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中央統一調劑各省的養老金,拿有錢省份的養老金填補沒錢省份的養老金缺口。

養老金缺口要補,但“劫富濟貧”只能算方法之一,資金在區域間的騰挪並非長久之計,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有錢省份的養老金也會被用光。

為從長計議,有消息說國家將在明年全面放開生育,但這都是後話了,面對昂貴的房價和教育費用,年輕人願不願意結婚都是個問題,就別提生育了。

因此,為解決當務之急,以前該收的錢,如今都要都一五一十地收上來——中央發話,2019年1月1日起,社保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政策一出來,幾家歡喜幾家愁。

為員工購買社保是公司的責任,社保由公司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各交一部分。

國企、事業單位等大企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一般是按規定交足社保的,社保改由稅務局徵收,對大企業幾乎沒什麼影響,原本交多少以後還是交多少,改革之後,人事不用再兩頭跑繳費工作了,倒是省心了不少。

因此社保改革的消息出來,大企業很淡定,很多民企卻開始瑟瑟發抖了。微博上高調說京東為所有快遞小哥如實繳納五險一金,還說因此每年多付50億的成本。

當年,劉強東在微博上高調說京東為所有快遞小哥如實繳納五險一金,還說因此每年多付50億的成本。

這個故事與其說是京東對自己的員工有多麼好,還不如說從側面揭示出,不按足額繳納社保並非中小民企的慣例,很多大型民企,甚至上市公司也是一樣。

比如這次由稅務局徵收社保的消息傳出後,就有某上市民營快遞巨頭的員工說:公司要求他們從正式員工轉為個體戶,辦理離職轉承包的過渡期只有兩年,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艱難時勢下,養人,成了最奢侈的成本。

在社保歸社保局徵收、個稅歸地稅局徵收的時候,為了少繳或者不繳社保,很多企業在社保局申報的基數和員工的實際具體工資是不相符的,以最低基數繳納社保的情況,在民營企業很常見。

而這次改革,意味著社保漏繳、少繳的時代要結束了。

金稅三期上線後,個人與企業以往慣用的各種避稅手段很多都現出原形。進入大數據時代的稅務徵管,使得稅務局可以掌握企業和個人最真實的財務數據,威懾力遠比社保局要大。

也就是說,企業根本不可能在稅務局眼皮子底下偷報瞞報,只能按照實際工資交社保。

民營企業為何不願意幫員工足額繳納五險一金?

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說,以前不足額繳納五險一金的法律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既然這種做法能幫企業節省成本,又沒有法律風險,自然會被廣泛採用。

另一方面,五險一金的支出也確實是企業的沉重負擔,在這筆花銷上,企業要承擔的比例遠比個人要多。菜導的一位財務朋友就說,如果稅務局真的嚴格執行,較之以前,公司差不多要多付3倍以上的社保成本。

最後,少繳五險一金,別說快遞小哥這樣的藍領,坐寫字樓的白領也是願意的。

舉例來說,月入3萬的高級白領,繳完五險一金和個稅之後,拿到手2萬2都不到。但實際上,公司為這名員工支付的總體成本接近3萬8。員工拿到手的,卻只有企業掏出來的總金額的58%。

企業覺得員工太貴了,員工也覺得自己拿到手的太少了。大家都要過日子,不是麼?

那麼,社保改由稅務局統一徵收之後,企業每個月到底要加重多少負擔?

社保繳費的多少和工資是直接掛鉤的,不同地區的五險一金基數和企業實際承擔的具體比例都略有不同。

當工資低於基數,按照最低標準繳納;當工資高於基數但不高於最高上限時,按照實際工資據實繳納;當工資高於最高上限,就按照最高上限繳納。

在這裡,菜導假設一位員工的稅前工資是10000元,以北京地區為例算一下這筆賬。

社保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根據2017-2018年北京社保繳費比例和基數,可以算出如下結果: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在社保改革之前按繳費基數下限繳社保時,企業需要繳納的社保為 1163.568元。

在社保改革之後按實際工資繳社保時,企業需要繳納的社保為3210元。

光是一個員工的社保,就讓企業比之前繳納多了差不多3倍的支出。

按整個公司的員工總數算下來,最後得出的數字,確實是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很多中小企業明明缺人缺得厲害,卻不敢招人,就是因為人力成本實在太高了,招不起、不敢招。所以,“老闆比你想象中更難,比你想象中給你的更多”這句話,還真是泣血之言,背後的辛酸,也只有老闆自己知道。

2017年10月,馬雲預測說,2018年,我們將迎來30年來最恐怖的失業潮和倒閉潮。

2018年,民營企業的日子確實不大好過。

企業融資困難、經營成本持續上漲、外貿內需同步萎縮,再加上去槓桿和去產能的雙重壓力,倒閉,成了很多企業的最終歸宿。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不僅如此,外資企業關門撤離的現象也愈演愈烈,在沒有稅收優惠的情況下,外企的經營壓力本就更高,再加上這些年中國在用人成本、用地成本上突飛猛進的飆升,讓越來越多的外企選擇了逃離。

普華永道和世界銀行發佈的《2017年度納稅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各種稅費負擔佔其淨利潤的百分比為68%。

有學者就此提出了一個概念——“死亡稅率”: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過高,這對企業意味著死亡。

任澤平後來也出了一份報告,叫《中美稅負對比:中國稅負較重,減稅降成本》,這份報告裡指出:中國企業的總稅率遠遠高於美國的總稅率,2016年中國為70%,美國為44%。

不僅如此,社保這邊還在給企業持續加料。

根據各地人社部門統計,2018年多省份社保繳費基數上調。從目前已公佈社保繳費基數的省市看,上調幅度在6.2%到12%之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玻璃大王曹德旺兩年前去美國辦廠時,曾經吐槽過:“中國除了人便宜,啥都比美國貴”。

而如今,在中國養一個員工的代價,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敬而遠之了。就連華為這樣的明星企業,也開始在員工的公積金繳存比例上動心思。

實體凋敝,投機暴走,小樓昨夜又漲瘋,老闆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國樓市的黃金十年,全社會的人掏空了六個錢包,任勞任怨養肥了房地產,四成上市公司利潤,比不上深圳一套房。

所以,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戲稱自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一邊在為銀行打工,一邊在為房地產打工。

如今,社保由稅務局統一徵收的消息,不過是在已經涼透了的心上,再補開一槍而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原來是計劃經濟,企業養老,不用交社保,但是現在改了,可是退下來的那批人仍然要領社保。所以就規定,你後面這一批人,不僅要交自己的社保,還要負責前一批人的社保。”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人口老齡化,年老的參保人士個人賬戶累計不夠,年輕人個人賬戶中的錢不得不用於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導致賬戶上只有數字卻沒有實際金額。

拿池塘作比方,養老金是個池塘,養老金結餘就是池塘裡的水,一條小溪流進來,一條流出去。現在流進來的錢是70後、80後、90後的,流出去給了50後、60後。因此,當未來70後、80後的人需要贍養時,由於人數眾多,就可能會面臨錢不夠用的問題。

我們老了還能領養老金嗎?

為了解決部分省市養老金收支壓力大的問題,業內一致看法是取消基本養老金的省級統籌,實現全國統籌制度。

2013年起,中央啟動了新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在具體實施中存在兩種思路,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中央統收統支;二是採取省級統籌的方式,建立中央調劑金,各省上交調劑金互濟餘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第一種思路佔據主流。不過據第一財經報道,最近風向漸變,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成為決策層更多考慮的方向,思路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短期內難以協調地方的利益。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時,存在至少兩種辦法,一個是提高退休年齡,一個是降低基本養老保障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將繼續提高基本養老金標準,所以暫時不會採用第二種方法。但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目前正在商討中。有研究顯示,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金可增長40億元,減少160億元支出,減緩200億元缺口。

2016年7月,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介紹,延遲退休政策,將分三步走:一是在實施上會小步慢行、逐步到位。比如每年往上調幾個月。二是區分對待,分步實施。比如會選取現在退休年齡相對較低的部分崗位開始。三是會做及時公告,也會在方案出臺前廣泛地聽取和徵集意見。

目前我國法定的職工退休年齡不同:男性年滿60週歲,女工人年滿50週歲,女幹部年滿55週歲。那麼,中國職工的退休年齡究竟會延長到多少歲?

雖然人社部暫未對外公佈具體的方案,但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明確說:“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是8000多萬,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顯然是不合理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退休年齡在65歲左右。”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社保徵收白了頭!

此外,基本養老保險入市也被認為一個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另一方面,能夠緩解個人賬戶“空賬”缺口。

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入市進程大致從2011年開始,2015年,出臺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7個省級地區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了合同,涉及基金3600多億元。其中北京、上海、河南等7省市的1370億元資金已經到賬並開始投資。

近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再次重申:養老保險基金是廣大退休人員的養命錢,在整個投資運營過程中,將把基金安全放在首位,加強監管,防範投資風險。根據相關規定,基本養老金投資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以達到30%。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日本老齡化的日益嚴重,日本的養老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專家表示,中國和日本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上比較相似,日本的養老體系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還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鑑的地方。

有觀點認為,養老體系應該包括公助、互助、自助三個方面,即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首先,政府應當做好制度設計,構建一個上述三者可以有機結合的養老體系。在家庭方面,中國應當借鑑日本的教訓,不能讓傳統家庭模式完全解體,儘量保留家庭的撫幼養老的功能。

作為普通人該如何面對養老金可能出現缺口的情況?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工作,多攢錢,然後把錢換成合適的資產退休後再花。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個人無法動用基礎養老金,但可以通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保證“老有所養”,而養老險的種類,一般有傳統型、分紅型、和萬能型幾種。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有企業年金制度,企業方面也會通過投資等方式,實現相應的保值增值。

當我們老了,養老金能足額髮放嗎?並不好說,還要看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