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大规模地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深化殖民侵略,先后在大连开建大型企业,将大连建设成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

今甘井子街道区域是当年日本统治当局首选的建厂之地。老甘井子的蟹子湾和梭鱼湾一带先后建立起“满化”、“进和商会”、“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等企业。一是因为这里依山临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二是修筑铁路后,与海运相连,可直接将从东北掠夺的原料,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运回日本国内或侵华战场。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大连制油所(厂)全景

日本投降后,这些企业由苏军接管,除部分企业被日方破坏外,还有一些重要企业的大型机械设备被苏军拆卸运回苏联,当时的大连工业破败不堪,大部分工厂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47年建新公司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步恢复产能,开展军工生产,同时形成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解放后,在“满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在“进和商会”和“大华电气冶金株式会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钢厂,在“裕华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二三厂,在“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油七厂,在制罐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橡塑机厂等都成为当时年轻共和国的重要工业力量。其中我们熟识的“大钢”、“大化”、“五二三”和“石油”都集中在老甘井子地区。数十年来,老甘井子的经济社会民生和这些大企业息息相关,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称东北是老工业基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长子,那么老甘井子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1934年,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码头)

如今,五二三厂、“大钢”、“大化”都已搬迁,只有“石油”仍在。曾几何时,甘井子路、东方路上手拿饭盒欢声笑语的工人队伍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已成记忆中的亮丽风景。但在老甘井子人的心中,不能忘怀的,是永远的“大钢”、“大化”,永远的“五二三”。

大连石油化工公司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是中国大型石油化工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工厂位于甘井子区山中街1号。其前身是1934年2月成立的满洲石油株式会社,也是人们曾经熟悉的“石油七厂”。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大连制油所生产的石油多用于日本关东军)

“满石油”在日本投降前夕遭到严重破坏。苏军接管后,厂名改为中苏石油精制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进行生产装置的恢复工作。1950年3月,常减压蒸馏和酸碱洗涤2条装置开始投入生产,原油由苏方提供,当年生产加工原油4.9万吨。1951年1月,工厂移交中国政府,原油仍以苏方提供为主,少部分来自玉门油田。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日本统治时期满石厂区)

至1955年,工厂的热裂化装置、润滑油生产装置、减压蒸馏、溶剂脱蜡、糠醛精制、白土精制等装置全部试车成功投产。1960年开始试炼大庆原油。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建国初期恢复生产建设进行装置检修)

1983年,大连石油七厂、大连有机合成厂和大连国际贸易公司合并组成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工厂占地2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是中国石油天燃气公司最大的炼油基地。工厂有码头两座、4个泊位。生产各种燃料、润滑油、石蜡以及石油化工产品170余种。产品出口到25个国家和地区。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正门)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一角)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你想看的精彩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