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賭場騙局

為什麼不用“金融市場”而要用“金融賭場”做本文標題?在這套人為法定貨幣的體制之下,各行各業的人已經沒有辦法靠儲蓄來支應自己的退休生活,所有人都被逼著拿自己原本的遇休老本去投入金融市場,期望在金融市場中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以對抗未來的通貨膨脹和退休後的生活開支。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平凡的上班族、日夜操勞的工程師、安分守己的公務員,或是沒有時間理財的醫生,你都得被逼著進來這個金融市場參一腳,而對於那些看不懂財務報表、沒有基本投資概念、不懂真正遊戲規則的弱勢玩家而言,他們進入的就是 一個活生生的賭場。

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 · 林奇 (Peter Lynch ) 說過: “何謂投資? 何謂賭博? 要區分這兩者並不是看你從事何種活動 (例如買債券、買股票或賭馬),而是要以進行這項活動所牽涉的技巧、投入的程度和參與的企圖心來做區別。賭馬老手堅持自己的一套下注法則,靠賭馬取得一份相當穩定的長期報酬,對他來說這就像投資長期績優公司的股票一樣可靠。至於魯莽衝動的投資人成天追逐熱門股,搶進殺出,這種“投資,方式跟在跑馬場上隨便挑匹鬃毛最漂亮的馬或因為騎師穿著紫色騎士服就胡亂下注,其實並沒有兩樣。”

賭場裡,大家心知肚明,永遠的贏家只有賭場和莊家,以及賭場的服務生和靠賭場維生的周邊行業.但是賭客依然會絡繹不絕地上門,為什麼? 因為永遠想不勞而獲,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而金融市場裡,政府就是賭場的老闆,券商和銀行則是在賭場裡擺賭桌的,而賭場裡的服務生就是營業員和理財專家。跟所有賭場一樣,99%參與賭客永遠都將會是輸家,剩下那1%短暫且幸運的贏家則永遠是最好的活廣告,為的就是讓你看見希望、看見夢,然後,進來下注。


而賭場的周邊行業主要就是那些號稱可以傳授你“必勝睹術” 的江湖術士,可能是告訴你買基金就可以提早退休的基金達人,或是教你只要照著他的SOP就可以投資致富的平民股神。現在的散戶投資人尤其吃這一套,因為那種世界級的投資傳奇感覺起來總是離自己太遙遠,而這些素人專家、投資達人、平民股神都讓人有種親切感,讓人覺得 “平凡人也能致富”,讓人覺得 “我應該也可以”。

而主流媒體更是最好的宣傳媒介,像 "22K小資女三年前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現在已經累積百萬身價又買了房子” 這類的故事,媒體基本上並沒有騙你,它只是沒有告訴你 “後來她認識了一個乾爹 ”。還有 “他18歲開始玩股票,現在的身價高達八千萬” 的故事也沒有騙你,它也只是沒有告訴你 “後來他繼承了一筆一億元的遺產”。

當然,不可否認,賭場裡還是有所謂的 “優勢玩家 ” ( Advantage Player ),像是電影 《決勝21點》裡會算牌的哈佛高材生,通常這種玩家最後會被賭場列入黑名單,拒絕他進場,因為賭場只想做穩賺不賠的生意。而金融市場裡是否也存在著所謂的“優勢玩家”呢?

答案是有的,但是絕對不是你,因為金融市場裡真正的優勢玩家,其優勢來源並不是對於機率的精算,也不是對於公司財報的透析,而是對於遊戲規則的深入瞭解,然後想辦法從中取得不公平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聽過“千線萬線,不如一條內線”這句話了。

2004年臺灣爆發的博達案,在其無預警申請重整的四個月前,才剛獲得“國家盤石獎”。美國的安隆( Enron)在宣佈破產的三個月前,才剛被《財富》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企業”以及“美國百大最佳僱主”。雷曼兄弟在宣佈倒閉的前一天,信評等級還有AA;房利美( Fannie Mae)和房地美( FreddieMac)更是在AAA等級的情況下被接管。類似的例子還有力霸、颱風、太電、中興銀、雅新……太多太多了。千萬記住,這個金融賭場賭的是內線,賭的是設局,賭賭的是資訊的不對稱和規則的不公平,絕X對不是賭統計、賭機率或賭運氣。尤其臺灣股市是個公司和大股東印股票換鈔票、騙取散戶血汗錢的天堂,在全世界的資本市場已經是個半公開的秘密了。你以為真的那麼好心 “鮭魚返鄉,回臺上市” 嗎?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臺灣的散戶最好騙!

在金融市場裡,粗分大概有這幾種角色: 外資投信、自營商、主力、散戶。現在請拿出你的膝蓋來思考一下,長期下來,這些角色總歸誰要負責贏錢?誰要負責輸錢?


電影 《賭王之王》 ( Rounders ) 裡主角邁克 (麥特 · 戴蒙Matt Damon飾) 講了一句經典臺詞 “ 當你坐上賭桌十分鐘後,如果還分不清誰是呆子,那你就是那個呆子。” 當這個賭桌上的其他玩家都挾帶著極度的籌碼優勢、資源優勢、合作優勢、資訊優勢時,那些老是幻想能用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消息面這些最後一手的假資訊來獲勝的弱勢玩家,就是這個賭桌上的凱子。這完全不需要爭論,請所有的散戶們把過去十年的投資對賬單交出來,就知道是誰在裸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