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來源:麗家寶貝(ID:lijiabb-club)

週末帶孩子去姥姥家吃飯,飯後,大家圍在一起閒聊。我看寶寶身上的紙尿褲溼透了,沉甸甸的,就給他換新的——揭開腰封粘扣之後,隨手扯了下來。沒想到,這麼一扯,又尖又細又鋒利的粘扣側邊竟然劃到了寶寶的大腿,鮮血頓時就滲了出來。

寶寶倒是沒哭,我內疚心疼得無地自容,趕緊找棉籤紗布處理傷口。一旁的姥姥看到,暴跳如雷,一邊著急忙慌地抱過寶寶安慰,一邊訓斥我太粗魯。寶爸聞聲而來,看到傷口也指責我:“你怎麼連個尿布都不會換?!”小姨和舅舅也是,一邊忙著哄寶寶,一邊忙著數落我。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我有點疑惑,他們既然都這麼緊張寶寶,為什麼不第一時間幫忙處理傷口,反而先來怪罪我?難道譴責了肇事者,寶寶的傷口就能好嗎?本來寶寶也沒太大的反應,他們這麼一緊張,反而嬌氣起來:抱著姥姥的脖子求安慰,很多天都捂著傷口不讓穿短褲。

大人的過分重視誇大了事情的嚴重性,使孩子也不能從容面對意外。

在我們家,其實一直都是這樣,每次出了意外事件,大家總是先總結造成意外的人是誰,必先埋怨責備一番才能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連我,偶爾也會這樣,雖然有了“改正”的意識,但還是不能冷靜處理每次的意外事件。

不止是我們,“出了事就怪別人”這點,明星也不能免俗——在《媽媽是超人3》第四期中,咘咘在臥室騎滑板車不小心跌倒,牙齒被磕得流血,哇哇大哭。賈靜雯跑過來抱起咘咘安慰,指揮修杰楷給咘咘拿鹽巴水漱口拿冰塊敷牙齒,而修杰楷則在咘咘的哭聲中傻了眼,垂著雙手不知如何是好,他表情漠然,不停追問:“為什麼會撞到”“剛才你不是也在裡面嗎”……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然後賈靜雯就要一邊忙著處理咘咘的傷口,一邊跟修杰楷再三解釋:“她自己在那邊玩那個滑板車”“她自己跌倒,就撞到那個把手上面”……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咘咘跌倒的時候,賈靜雯和修杰楷都在忙著洗菜、做飯,沒有規定要誰看著,為什麼跌倒了受傷了,距離孩子近的那個人就要被問責?

孩子大了,自主探索的慾望和能力一天比一天強,大人不可能時時在身邊盯著。小磕小碰本來就是始料未及的,出了事,當事人已經很自責了,別人的埋怨只會雪上加霜。而且,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長大,遇到些小挫折小磨難也能給孩子的人生添光加彩,讓ta成長為更勇敢更細心更堅強的小孩。

那麼,為什麼大家在發生意外之後要責怪別人呢?我想,這與我們自小接受的“推卸性教育”有關。

我們小時候,

摔倒了,媽媽會說都是地板太滑了,一定要使勁踩兩腳才解恨;

被石頭絆倒了,就是石頭沒長眼,一定要狠狠扔遠了才高興;

被門碰到頭了,那肯定得踹兩腳才能平復疼痛和受傷的心靈;

如果孩子是在媽媽帶的時候受傷的,媽媽總是先自責:對不起,都怪媽媽沒照顧好你……

總之,出了事情,就提醒孩子“怪天怪地怪別人,唯獨不怪自己。”久而久之我們的潛意識裡就養成了“愛找茬”的習慣,生活中出點小事就先怪別人,為自己找藉口。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津津樂道於這種“什麼失誤都是別人的錯,孩子不需承擔責任”的教育方式。殊不知,這種推卸責任的觀念會駐紮在人的心靈深處,日積月累,深入骨髓,根深蒂固,變成人性中的一部分。它可能不會影響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勇於承擔,但會讓人在與家人相處時斤斤計較,互相傷害,把最壞的脾氣和情緒發洩給最愛自己的人。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哲學家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孩子就像海綿,我們傳遞什麼,他們吸收什麼。所以,從寶寶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給寶寶傳輸積極有益的思想,方能讓他成長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有擔當的孩子呢?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一、家人之間,尤其是父母之間,互相包容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當意外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想辦法處理解決,而不是一味地糾結“是誰製造的麻煩”。一般情況下,責怪與咆哮只會激怒當事人,製造出更麻煩的矛盾,起不到“讓人長記性”的作用。多理解當事人,如果對方不小心打翻了垃圾桶,你出手將垃圾整理好,倒出去,對方會更感激。

比起埋怨,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心平氣和的委婉提醒,更能讓人約束自己日後的行為。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就像我給寶寶換紙尿褲劃傷了腿,本身已經很心疼很內疚了,大家再來指責,當時心裡真的很不舒服。如果有人安慰我:“既然已經這樣了,我們照顧好寶寶就是了,你也別難過。”再付諸行動,把紙尿褲換成“腰封粘扣柔軟、絕不會劃傷寶寶”的紙尿褲,那我一定感激得老淚縱橫。

這樣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二、不要讓靜態物品背鍋

當孩子不小心磕到了、碰到了、跌倒了、受傷了,我們當然要先安撫他的情緒,切記大驚小怪、氣急敗壞,我們的反應會影響孩子的判斷能力。比如,當孩子滑到了摔疼了,我們抱起他,幫他揉揉摔疼的部位,站在客觀的角度安慰說:“媽媽知道摔到了很疼,我幫你吹一下就不那麼疼了。寶貝剛走得太著急了,下次一定要注意,走路的時候小心一些,慢一些,就不會再摔了。”

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正確歸因,再溫和地和他講道理。

同時也要告訴家裡其他人:別引導寶寶怪地板踩地板。這些物本身是不會動的,它們什麼也沒做,孩子摔疼了來怪它——這個鍋,它們不背!怪它們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必須全家共勉,齊心協力堅定這一點。

三、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生活太過風平浪靜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脆弱。我們要從小給予他一定的考驗,讓他學會面對挫折,勇敢堅強。

“少誇獎、多鼓勵”可以讓孩子越做越好;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指出其缺點和不足,適當批評和懲罰,讓他學會自我調節,督促其及時更正錯誤;長跑、登山等體能訓練也能培養孩子的耐力、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家長有時間多帶孩子運動;玩比賽遊戲的時候,讓孩子適當體驗“失敗”的滋味,激勵他爭取“勝利”的進取心;多鼓勵孩子挑戰有難度的任務,可以從培養自理能力開始,讓他自己吃飯、穿衣、洗襪子……

抗挫折能力強的人,情商也不會太差。

首先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孩子,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