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本文內容純屬原創,圖片源於網絡下載。

受《三國演義》影響,關羽千百年來深入人心,作為悲情英雄,其大意失荊州又讓人扼腕嘆息。

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諸葛亮投效劉備後,為其制定了先三分天下、後一統中原,最終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這份戰略的第一步是佔有荊、益兩州,和孫權交好,然後建立一統中原的基地,與魏國、吳國形成鼎足之勢;第二步是發展狀大蜀漢力量,等待“天下有變”,也就是當時三國“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比如曹魏發生內亂,國力受損後,再兩路出兵,一舉統一北方。

此後,劉備集團的走勢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走下去,如果沒有意外,似乎統一中原、匡扶漢室指日可待。但關鍵時刻,荊州卻丟了。但荊州前線又是三國之間的結合部。

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三國時的古荊州不同於如今的湖北荊州,它的地盤很大,屬於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徵、江西、廣西等省一部分,位於長江中游核心地帶,擁有廣闊的江漢平原,農業經濟發達。同樣,荊州又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但對於魏吳蜀三家來講,荊州又是它們必取之地。特別是吳國,此前魯肅也曾制定過“兩國版”的《隆中對》,關鍵節點也是先取荊州。

劉備佔據荊州與孫權的利益產生了重大沖突,所以很多人懷疑,諸葛亮提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最後兩路出兵能不能實現?

我認為這是諸葛亮的障眼法,雖然《隆中對》提出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出兵,但真正的意圖是在漢中。荊州守城尚且困難,豈能作為統一的前進基地?

但荊州前線又是三國之間的結合部,三國間的一舉一動都很敏感,也容易打破平衡。諸葛亮正是在佔盡先機取得了荊州的前提下,利用三國間的矛盾,策劃了固守荊州,囤駐大軍牢牢地吸引魏、吳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最後待時機成熟,從漢中暗度陳倉,佔據關中平原,最後東出南下,一統天下的戰略。

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為什麼說可以固守荊州?如果關羽大軍不動的話,曹操就不會受到危脅,以至於想遷都逼禍,孫權更不敢輕易在背後捅刀。關羽北上,水淹七軍,讓孫權和曹操暫時結盟,孫權才敢放手偷襲。但關羽不動,曹操一方暫時也沒有緊迫感,孫權想下手又怕曹操暗算。這樣一來,荊州地面上就實現了三國平衡。

有人認為荊州是孫權的命根,孫權遲早要奪回來,不只關羽,換誰也守不住。前半句話沒錯,但後半句不妥,孫權想奪,也得考慮自身安全,只要劉備的蜀漢政權沒有大的失誤,關羽堅守不動的話,孫權是不敢開第一槍的。

再說荊州不只對孫權重要,對曹操和劉備同樣重要,只是劉備佔了先手,又派駐大軍,不好下手。

劉備入川受阻,諸葛亮只能離開荊州,臨走前千交待萬交待要堅守荊州,搞好和東吳的關係,只要守住不動,就是成功。只是關羽沒能認真領會劉備和諸葛亮的意圖,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只是曇花一現,失敗才剛剛開始。

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自身一世英名受損,父子慘死,而且讓劉備永遠失去了統一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