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德国人偏爱黑麦面包,在战火纷飞的二战,它是德国军队横扫欧洲一路猛进的主食,德军士兵每天的750克黑麦面包,支撑着他们从挪威一直打倒希腊,再从希腊得到莫斯科。

面包引发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民经济衰败,人民处在饥饿边缘,一卡车的马克才能换一块黑麦面包,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

希特勒执政后,实行了有效的社会改革,德国人民实现了人人有面包吃,摆脱了饿肚子的日子。黑麦面包被希特勒指定成为“一个坚强民族的最合理主食”。

利用人民对饥饿的恐惧,对面包的渴望,希特勒在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面包支撑的战争

德军元帅隆美尔在二战中鼓吹: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德国陆军高歌猛进,疾风闪电攻城略地中,军队伙食成为了个棘手的问题,黑麦面包就成为了德军的主要军粮。

德军的黑麦面包以黑麦制作,形状和大小各异,携带方便且含热量较高,能维持士兵长时间的营养需求,为了在常温下也能保存,通常烧的很硬。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前线作战部队的伙食是最好的,正常情况下每个士兵每天供给750克的黑麦面包。750克有多大呢?现在超市里面卖的一整条吐司面包,全麦面包,30多厘米长的那种,大概是500克一条。

750克就是一条再加半条这样的面包,加上750克的蔬菜和250克的肉类罐头,均衡的营养和能量,保证了德军的战斗力。

那么,二战时德国陆军约1000万人,是如何保证这1000万人每天的面包供应呢?

专业面包战士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德军一般在师团的管理部队里都会有面包中队,一这支默默无闻的后勤部队,,是德国军队后勤保障的重点之一,负责为军队的主食——黑麦面包生产。

一个面包排,通常配备:2辆烤箱车,1辆和面机车 ,1辆6.5千瓦发电机车,5两运输车,1名军官,46名士兵(其中30名为面包师)负责所属师团的食物供应 每天做15000人的面包

二战德军所使用的烤箱拖车有两种——Sd.Ah.105型和Sd.Ah.106型,105型每次可烤80个面包,106型可达160个,每辆106型每天可以烤制1920个面包。总体来说,每个面包排要制作10000--12000个750克重的面包。

第19装甲师所属的面包中队士兵,挑着估计有30KG左右的燕麦面包,这是一个班士兵的口粮

面包引发的溃败

黑麦面包在二战德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洲战场后勤保障的严重不足,是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期,非洲德军的作战条件非常艰苦,非洲天气变热,面包难以保存,黑麦面包供应不上,德军士兵几乎吃不饱,统帅隆美尔每天的饮食只是面包和一点罐头,吃剩下的经常要留到下一顿。没吃饱肚子的军队有气无力,一路溃败。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挽救苏联的黑面包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细谈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包文化

而二战中艰难取胜的前苏联,也是靠苏联黑面包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并维持了将近1000万苏联军队的战斗力。

苏联黑面包的配方简单,但烤制过程复杂而精确,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不得不用手表或戒指交换黑面包和马肉肠。

苏军的内部价是两块手表一整条黑面包,在面包紧缺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今天你对俄罗斯人说起“125克黑面包”,那么他的反应一定是列宁格勒保卫战。125克黑面包几乎可以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画上等号。

在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的最艰难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这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面包上的世界

1945年,德国战败了,德国人民收获的是贫穷饥饿与残垣瓦砾,仿佛一夜间又回到了战前,普通人连吃饱一顿黑面包都是一种奢侈。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勤劳严谨的德国人凭智慧和坚韧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飞速增长,融入欧洲一体化的大家庭中,靠仇恨和狂热没有实现的目标,今天通过勤奋工作,真诚反省得以实现,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从一块面包中我们可以解读一段历史,面包承载的不仅是口腹之需,在世界格局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