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開始是因為覺得這個書名好聽,所以買來一讀,後來便愛不釋手。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這是一本講述一個年輕叛逆的少年霍爾頓逃學三天的故事,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塞林格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麥》的故事情節時間跨度很小,對於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卻很大。

異化是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是現代社會中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概念。人迷失了自我,泯滅了自我,向著“非人”的異化狀態淪落,而社會也向著物化的異化狀態跌落。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麥》表現的社會是一個異化的社會,也是一個道德墮落的社會。

在這種社會範圍內的整體性的墮落中,個體的墮落有可能在表層的墮落之下蘊含著深層的反墮落和道德的信息,有可能具有積極的內涵。

霍爾頓以其自身的墮落揭示和反抗著異化社會中道德的墮落。在其墮落中可以窺見某種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墮落行為裡的道德,一種墮落的道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很多人不喜歡霍爾頓的言語,滿篇都飄著各種粗口和忿忿。我卻感受至深,每次把他的話慢慢地念出來,都感覺自己在卸下一件件包袱,背上正在慢慢變得輕快。

而隨著故事的進行,也同樣感受到霍爾頓想找一個傾聽者卻到處碰壁的那種孤獨和焦慮。太像了,真的太像了。甚至分不清有些言語和臺詞是他想說的還是我自己內心想要的。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隨著這種孤獨和憤世嫉俗情感的加劇,我一度不敢面對書的結局,怕太陰暗,怕霍爾頓選擇了死亡,還好,塞林格是大情懷主義,正如霍爾頓一直放在口袋裡的字條上說的——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而且不僅要活著,還要非常棒的生活,呵護好內心那片純粹的麥田,麥田裡永遠都有那麼一大群歡樂玩耍的孩子,永遠都是陽光燦爛。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這就是霍爾頓的理想,真是個偉大的理想。

誰敢說我們的童年時代不曾有這樣天真單純的理想?儘管長大後的我們用幼稚愚蠢來形容它。

這就是塞林格所說的: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我們看似在長大,卻在經歷著童心的失去。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我們開始由生活選擇理想,屈從於茶米油鹽,把藝術供奉在靈臺上。

成為一個無趣的成年人。

或許生活中十面埋伏著不可抗力,但至少我們還能擁有一種勇氣,一種審視自我,堅持理想主義的勇氣。

沒有渾渾噩噩地白活一場。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我們可以卑微如塵,但不可扭曲如蛆蟲。知世故,不世故,就好。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