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個畸形教育下的“問題”少年的獨白

01

久經不衰的魅力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長篇小說,1951年首次出版。

這部小說講述了16歲的主人公霍爾頓因為4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開除,不敢回家面對父母,隻身在紐約街市遊蕩了三天兩夜的故事。

此書一出版,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至今仍然暢銷。比爾·蓋茨稱此書對他的影響很大,將其列為他最喜歡的一本書。

這部小說為什麼如此受歡迎?筆者看來,不僅是因為其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更多的是折射了教育的問題,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讓人深思和反省。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個畸形教育下的“問題”少年的獨白

02

異化的學校教育

學校,承擔著教書和育人兩方面的重要職責,既要傳授知識,更要塑造人格。學校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霍爾頓所就讀的潘西中學的教育極度功利化、以物質利益為導向,完全背離了正確的教育原則。

比如“他們差不多在一千份雜誌上登了廣告,總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夥子騎著馬在跳籬笆。”而學校附近根本沒有馬,只因馬是中產階級身份的一種象徵。可見,潘西中學是一所以商業利益為辦學宗旨的學校。

“他們在潘西常常開除學生。潘西在教育界聲譽挺高。這倒是事實。”為了給外界一個“好學校”的印象,學校很輕易就開除學生。因此,潘西中學的學生知識學校獲取虛名的工具,喪失了其“育人”的功能。

潘西中學的校長和老師也是虛偽和庸俗的。

校長哈斯遇到社會地位高、家境好的學生家長主動逢迎搭訕,而對待那些家境一般的學生家長只會假惺惺地微笑。

霍爾頓被開除是因四門功課不及格,而功課不及格的原因是成績考評的簡單化、程式化。

霍爾頓曾驚魂未定地講述英語“口頭表達”課考核時的情形:“這門課是要求班上每個同學都得站起來發言,要是哪個同學跑題了,別的同學都要在第一時間向他喊 ‘跑題 !’這幾乎讓我氣得要命。這門課我得了個F,這種做法實在可怕。”

這種“一刀切”的簡單趨同的考核方式,扼殺了自主創新,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霍爾頓的歷史老師看似認真負責,實際上卻是古板、不懂得教育方法,甚至讓霍爾頓對這位老師“一輩子也不能原諒他”的想法。

小說中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在功利目的的指引下,背離了教育客觀規律,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最終導致了霍爾頓對學校的極度厭惡。這樣的教育讓他們註定難以“成才”,更難以“成人”。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個畸形教育下的“問題”少年的獨白

03

缺席的家庭教育

家更是孩子心靈的慰藉,家人是情感的依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孩子心靈的撫育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小說中霍爾頓的父母雖偶有被提及,但卻一 直隱而不現,這顯然說明了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霍爾頓的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應酬,目的是掙更多的錢,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然而,除了為霍爾頓接受學校教育提供經濟保障,父母對他的教育卻是完全缺席的。這種缺席的家庭教育,不僅導致了霍爾頓與父母情感上的疏遠,也加劇了他在面臨挫折時的無助感。

在與阿克利的一次玩笑中,黑暗中的霍爾頓絕望地喊道 :“親愛的媽媽,伸手過來,你怎麼不伸手過來?”不過與其說這是玩笑,不如說這是霍爾頓潛意識的爆發,對母愛的一種期待和不可求的責問。

霍爾頓對父愛的渴望同樣無法獲得。他的通訊錄上僅存三個電話,“爸爸辦公室的電話”位列其中。這一細節看似不起眼,但卻傳達出霍爾頓內心深處對父愛的渴望:這是一位成天呆在辦公室的父親,一位忙於工作而無法抽身與孩子相處的“工作狂”。

作者對父愛缺失的外在原因做了含蓄微妙的譏諷。為了尋求家庭溫情教育的補償,霍爾頓相繼造訪了斯潘塞和安利尼兩位老師家,試圖在那裡得到驅除寒冷和慰藉心靈的力量。

在他被學校開除之後,霍爾頓不敢直接回家。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趁父母不在之時悄悄潛回家中,去見自己特別寵愛的妹妹。然而,在他內心深處,他卻很想見到父母。“我終於不再擔心他們會在家裡逮住我。我心想,管他的,要逮就讓他們逮吧”。

從霍爾頓這些矛盾的心理表現來看,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也因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筆者由此聯想到當今社會。有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拼命工作賺錢,也都是為了孩子。有的家長由於不能給孩子精神上的關懷,就極力用物質去彌補,然而效果卻適得其反,精神上的缺位是不能用物質來彌補的。

有很多父母簡單地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就一定能幸福。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物質的需求雖不可少,但情感的需求更為重要。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個畸形教育下的“問題”少年的獨白

04

庸俗的社會教育

社會環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社會環境確定了人的身份、地位、角色,影響和改變著人的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的頹廢和墮落,使得這一時期的美國青少年精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霍爾頓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遊蕩了三天,見到的是一個拜金社會中的人們一幅幅醉生夢死的畫面。

他看到了城市中產階級消費狂歡、娛樂至上的同質化生活。“這是個十分浮華的場所,那班偽君子之流的假模假式人物擠得簡直都從窗口往裡跳。”

旅館裡皮條客、妓女施威,酒吧、夜總會眾人沉醉,電影院、戲院裡紳士淑女演出傷風敗俗的“文明戲”。

在那裡,霍爾頓不僅見證 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庸俗,更遭遇了欺騙、敲詐。

在這種社會的大環境下,象牙塔中的學生也免不了受到浸染,就像霍爾頓所說的,同學們一天到晚談的內容,就是女人、酒和性。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個畸形教育下的“問題”少年的獨白

05

結語

在這樣的教育下,霍爾頓厭棄了學校、家庭、社會,但是他沒有放棄理想。

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在一片開闊的麥田裡,有很多孩子在嬉戲,他的任務就是在那兒守望,如果有孩子跑到懸崖邊來,就把他捉住。

這是主人公霍爾頓最可愛的話語,也是這篇小說最感動人的地方。

本書作者塞林格說:“我所有的好朋友都是孩子。如果我的書不被孩子碰到,我不能忍受。”

《麥田裡的守望者》讓我們後來的一代代人從中獲得了滋養,它也在不斷提醒人們,應該像霍爾頓所夢想的那樣,用一顆真誠的心去了解孩子,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每一個孩子,“守望”他們的童年和青春,不讓他們從懸崖跌下而墮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