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燒餅

之官逢計吏,風土問如何。

海口朝陽近,青州春氣多。

郊原鵬影到,樓閣蜃雲和。

損益關從事,期聽勞者歌。

青州之名,始見《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東方主春、主木,故而曰青。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由於青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間文化背景不同,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各有傳統,形成了花樣獨特的風味小吃。如果你嚐遍青州特色美食,你會發現,青州人做美食堅守傳統工藝,味道純正,不管何時,一吃感覺就是那個味兒。

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燒餅

“要想吃得好,圍著青州跑。”青州作為古九州之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每個青州人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自豪和自信的。青州的特色小吃、地方名吃和傳統美食非常多,因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間文化背景不同,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各有傳統,形成了花樣獨特的風味小吃。青州美食可以說“三分天下”,最具特色的是漢族、回族和滿族獨特的飲食。回族飲食講究清真、乾淨,牛羊肉和糕點做得精細入味。青州滿族多是八旗子弟的後代,是皇族,吃的有點像古代的御膳,菜品用料比較多,做的比較精緻。漢族飲食相對來說比較“糙”,像鄭母大燒餅,不太注重外觀,但口味獨特。

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燒餅

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地處青州正東四十里,南與臨朐搭界,東與昌樂為鄰,北與壽光相望。南有太平嶺、聖水埠、靈山、堯山等群山屏障;北有香山孤峙。二水環繞鄭母一圈,夾岸花柳,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風景秀麗。鄭母燒餅是山東青州傳統名吃,鄭母燒餅形為半球狀,兩個合為一球體來銷售的習慣沿用到今。正因為是兩對合成一體的銷售,讓人聯想到合合美美、成雙成對的美好心願,所以結婚都有燒餅隨嫁妝的習俗,用來祝願新人和美幸福。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青州商賈雲集,多種小吃應時而生,用以胡餅上貼烘烤的"胡餅爐"此時傳入北海青州,當地飲食店戶的師傅結合焦餅大、鼓、香、脆的特點,加以改進,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半圓形大酥燒餅,此即當今鄭母燒餅的雛形。

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燒餅

鄭母燒餅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關於鄭母燒餅,有一段佳話。在明萬曆年間,鄭母舉子趙秉忠曾身背燒餅進京趕考,結果高中頭名狀元。因為燒餅上佈滿芝麻,有圓圓滿滿、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所以又稱“狀元燒餅”。之後人們爭相效仿,無論探親訪友、科舉考試、閨女出嫁、看望老人,都以帶鄭母燒餅為榮。

現在很多人做燒餅用上了現代化的電爐、和麵機,但真正有味道的老店還是一直沿襲著傳統的土爐鋸末烤制,純手工和麵,唯一現代化的東西是土爐邊角上的煤油燈換成了燈泡。土爐點好後,爐內的木屑三個小時才能熱起來。店家一般會利用這段時間發麵。為了使燒餅勁道,面要揉半個多小時,面開後,切成小塊,反覆晾,涼透了,才做“劑子”,沿“劑子”,粘芝麻,往爐內貼。因為爐內溫度很高,貼“劑子”要非常迅速。整個過程看似很簡單,但沒幾年的功夫很難做到。剛出爐的燒餅薄酥香甜,咬一口,嘴裡回味無窮。很多老人對鄭母燒餅有獨特的感情,燒餅曾是他們那個年代改善生活的‘奢侈品’,幾乎天天都有人找來買燒餅,脫不開身。

三里堯溝五里鎮,四里鄭母不用問——鄭母燒餅

傳統飲食是歷史文化的積澱,是地方特色的鮮亮名片。青州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使得青州人身上有山海一樣包容、寬廣的胸襟。在幾百年的民族融合中,他們也相互影響,這種影響也滲透到了飲食之中,珍惜傳承,堅守傳統,青州的味道還會在人們的舌尖上繼續傳揚,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