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溫度與病狀

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病原為一種彈狀病毒,含單鏈RNA。形態呈子彈狀,長度160-180 nm,直徑70-90 nm,有15nm厚的囊膜。


魚類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溫度與病狀

常發生於鱒魚和太平洋大馬哈魚的魚苗和種魚。
魚類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溫度與病狀


與溫度的關係:在8-12℃時為流行高峰,水溫對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的發病及死亡率影響很大。水溫在10℃時,死亡率最高,低於10℃時,潛伏期延長,病情呈慢性,當水溫超過15℃後,一般不出現自然發病。
魚類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溫度與病狀

發病魚,不願活動和避開水流,但也有的魚表現狂暴亂竄、打轉等反常現象。魚眼球突出且變黑,腹部膨脹,肛門處拖著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糞便是較為典型的特徵,但並非該病所獨有。鰓蒼白,鰭基部出血,通常在頭部之後的側線上方顯示皮下出血。


魚類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溫度與病狀

腎臟中存在著壞死的造血細胞,並在脾和肝的某些部位造成細胞堵塞,某些胰腺組織出現變性和出血。

圖片來源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