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獨特的瓷器紋理?

從制瓷藝術的角度,如果說汝窯器物以其釉色的美麗動人使人流連傾倒的話,宋代青瓷器皿中的哥窯瓷器,則以周身冰裂、變化萬千的另一面目—瓷釉的裂紋美而別開生面。

哥窯,獨特的瓷器紋理?

哥窯在過去也被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窯,但未見於宋人的記載。較早涉及哥窯並且點明其時代的是明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一書,內中有這樣的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藏品徵集:《一三壹》玲一漆壹《叄玲玲肆》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派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的不同,而以油灰為主。其主要特點是釉面佈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別、裂紋顏色的深淺也不一。由於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即由於紋片的交錯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形成所謂細眼者俗稱“魚子紋”;紋片細碎者也叫“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著,呈現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總之,它們輿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條塊分明,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佈滿這種碎裂的紋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窯就以其自然的開裂現象而博得人們的喜愛。

哥窯,獨特的瓷器紋理?

哥窯瓷器釉面所產生的紋片,本屬於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病態,它是由於胎體和釉面的膨脹係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係數一致、釉面沒有裂縫、胎與釉的結合緊密,那麼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渾然一體的效果。但當胎的膨脹係數比釉的膨脹係數小到一定程度時,釉就會在燒成後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哥窯青瓷器物上的開片就是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這一燒成中的弊病—釉面所產生的大小、疏密的塊面分割,即使哥窯青瓷形成一種自然的裂紋美,這就猶如畫家變敗筆為神奇一樣,給哥窯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機,在當時它給人們以一種嶄新的藝術享受。

哥窯,獨特的瓷器紋理?

哥窯瓷器的造型除碗、盆、洗以外,還有各式的瓶、爐、尊等,貫耳爐更是比較多見的器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貫耳爐”可謂哥窯瓷器的代表作。此爐側影近似長方形,它的外廓線表現為口沿以下向內收縮,而器腹微微外凸,這樣一收一凸的器體弧腺顯得十分飽滿有力;兩旁配置的雙耳向外擴張,在造型上增強了器物莊重、凝重的效果。加之哥窯瓷器的釉層比較肥厚,更給人以渾厚、穩定的感受。作為當時祭祀和供神用的一件陳設瓷,這種貫耳爐則是恰如其分地體現出它應有的職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