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大田作物也用上水肥一體化

清明節後,河南省長葛市豫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張曉輝開始忙著給朝天椒育苗了,而在他身後,一個個噴灌噴頭正在小麥地裡賣力地工作著。

長葛市南席鎮常年有著小麥和朝天椒套種的歷史。村民往往會在5月中旬,將培育好的椒苗移栽到小麥行間,小麥6月上旬收割,朝天椒8月收穫,兩者套種既不耽誤各自的生長,又能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種植的經濟效益。今年也不例外,按照這種方式,張曉輝這次共種了2200畝小麥,後面預計有600多畝朝天椒補充上來。

“現在小麥進入了拔節期,耗水量快速上升,這個時候的灌溉和施肥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尤為重要。”張曉輝介紹,合作社2014年成立,往年多采用人工澆灌,成本高不說,效率還低。“今年春耕前,我們引進了水肥一體化噴灌技術,用先進的噴灌機器和物聯網技術代替人工,把水和肥料同時輸送到作物周圍,可以說是事半功倍。”他說。

張曉輝的地裡效果最好的就是伸縮式半自動噴灌設備。“我用手機APP就可以一鍵啟動設備,噴頭就會慢慢地從地下冒出來,把混合過濾後的水和肥料溶液均勻地噴灑在作物上。APP還能實時查看噴過的水流量和肥料用量,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又快捷。”更重要的是,使用完畢後,噴灌噴頭可以被人工收縮到地下,絲毫不妨礙各類大型農機的工作。

南席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趙建榮告訴記者,水肥一體化噴灌設備根據土壤墒情監測數據,在土壤含水量低於65%-70%的時候,對小麥進行2-3次灌溉,每次灌水量在20-25方,當下正值拔節期,每畝還要隨水噴施5-7公斤的50%含量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整體算下來,採用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節水50%,節肥20%-30%,每畝成本能比以往減少50元,可以說是省水省肥,環保又增產。”趙建榮說。

這東西這麼好,農民都能用得上麼?其實,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經濟作物種植中已經很普遍了,但在大田作物中卻應用的較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田作物附加值較低,而水肥一體化設備一次性投入成本又偏高,農民覺得用不起。

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向記者解釋道:“這批噴灌水肥一體化設備每畝成本在2000元左右,雖然看起來一次性投入有點兒高,但維護得當的話,設備壽命能達到15年,平均下來每年不到150元。如果是修水渠人工灌溉的話,水渠每畝成本也要2000-3000元,三五年就得重修一遍,再加上人工費用,成本反而會更高了。”記者瞭解到,目前農業農村部設有專門的節水農業項目補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田作物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成本壓力。

不僅如此,小麥和朝天椒的套種更能夠發揮水肥一體化設備的效益。張曉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整個生長期來說,小麥至少要澆3次水,而辣椒至少要澆10次。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把辣椒種植管理的人工成本降到了最低,產量還能增加20%以上。可以說,經濟作物的效益分攤了部分大田作物的水肥成本,還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分和養分等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水肥一體化的效果和價值。

“高廟村的水肥一體化示範區是全國節水農業項目的一個試點。在示範區的帶動下,周邊鄉鎮開始嘗試改變以往大量施肥、大水漫灌的農田管理方式,逐漸樹立了綠色發展、質量為先的發展理念。”南席鎮鎮長武會民說,智能水肥管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激發了該鎮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一批像張曉輝一樣懂技術、愛農村的新型農場主開始成長起來。

“一年收穫看春耕,我對今年的產量和收益很有信心。”張曉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