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石牌巷——潮州古城十大名巷之一,見證時代變遷

在潮州古城十大名巷中,如果從老府城人對每條巷道的親近度來說,石牌巷並不遜色於“義、興、甲”巷。石牌巷全長約280米,東側巷口樹著一座當代築造的牌坊,上刻“石牌坊”三隻金字。十條名巷僅三條擁有這樣的牌坊,其餘兩條分別是甲第巷和義井巷。與探訪灶巷一樣,最初,我們對石牌巷的瞭解,也僅僅停留在“名氣”的層面上。巷中居住過什麼人、發生過什麼事,我們幾乎無從獲悉。不過,當我們一步步走進石牌巷的歷史,耳聞目睹的不止是一條老巷數百年滄桑變幻,更是一段時代更易觀念更迭的社會史……

潮州石牌巷——潮州古城十大名巷之一,見證時代變遷

老巷道:搬出去的時常回來走動

暮春的潮州城,晴天顯得格外難得。石牌巷眾多古民居,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

一路走一路看,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築,不時呈現在我們眼前。許多保存完好的“大落厝”,頻頻留住了我們探訪的步伐。

個別民居的門樓前,還可以見到“潮州東方紅二路·東昇巷”的門牌,那是一個特殊年代的印記。“文革”期間,石牌巷一度更名“東昇巷”,到1980年才恢復舊稱。

年過六旬的“巷長”翁凱,是石牌巷的老居民,對巷道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告訴我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石牌巷最熱鬧的時期,居住著100多戶上千人口。如今,大部分人已經外遷,剩下的住戶不足一半。

我們在探訪中發現,一些老屋雖然只有三五老人留守,卻仍把居室打理得整潔體面。即便是無人常住的老屋,主人家也時不時回來走動清掃。

“房屋要有‘人氣’,才不致於荒廢。”這已成為住戶們的共識,也是他們保護老屋最直接的做法。

老宅院:聊起家族淵源興致勃勃

石牌巷如今的“大戶人家”,應當屬葉厝了。在巷道東段,共有三座老屋住著葉氏人家,居民們把這三座老屋俗稱為“頭葉”“二葉”“三葉”。

1號的“頭葉”,是一座明代時期的民居,院落坐西向東,大門朝北而開,南面闢為火巷,四進結構保留完整。這座宅院的建築風貌,讓我們聯想起辜厝巷1號——明代戶部尚書林熙春府第。兩座宅院樣式幾乎一致,只不過林熙春府第仍保留著明代原始風貌,眼前的葉宅則多處透露出清代修繕的痕跡。

潮州石牌巷——潮州古城十大名巷之一,見證時代變遷

聊起家族淵源,71歲的住戶葉伯興致勃勃。他說,曾聽先輩講述,他們是清代年間來到此地定居,至今已居住了好幾代人。先輩口述相傳,明末清初,葉氏祖上經營地毯生意,因清兵入關,地方大行跪拜之禮,地毯十分熱銷,葉氏得以發家,於是來到石牌巷置宅。有文獻記載,巷中今石牌小學,原為葉氏祠堂之一部分,供奉著明代正統九年(1444)舉人、湖北大冶知縣葉溥,以及明代貢生、臺浦縣丞葉茂等葉氏先祖。

關於葉氏先輩販賣地毯發家一說無從考證,不過,從探訪中瞭解到的信息,我們認為,早在葉氏來到石牌巷之前,這裡便生活著另一戶望族。後來,這戶望族可能是沒落或者外遷,其宅院被葉氏陸續購置。

老牌坊:一個望族消逝的記憶

5號葉宅斜對面的10號李宅,同樣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時期建築風貌的大宅院,石板天井開闊寬敞,屋架簷託古樸大氣、不假雕飾,多處斑駁的牆體露出了堅實的青磚結構。

李宅的住戶近年已經遷往別處,探訪中,我們恰好遇到回來打理老屋的李姐。她告訴我們,李氏大約70多年前向一戶張姓人家買下此宅,據說張氏原來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大家族,“當時一位老先生還當過金山中學的副校長。”

據相關文獻記載,石牌巷中原有一座牌坊,名曰“楓陛榮褒”,是為清代張揚壁之妻黃氏所建的貞節坊。此坊1950年被拆除,我們詢問多位住戶,仍無法確定其所在位置。張揚壁為何許人,暫時也無法查考。然而,張黃氏能夠獲建此坊,側證了其當時的社會地位。

從建築風貌上看,李宅修建的年代,與幾座葉宅十分接近。我們初步判斷,葉宅可能最初也是張氏產業,那麼,張氏有可能是目前可考最先遷進石牌巷的望族。

李宅隔壁的12號彭宅,門面與我們此番探訪所見的民居風格迥異,是典型西式建築風格。半圓形門匾上,“唫(同“吟”)虹齋”三字依稀可辨,大門兩側嵌有立體浮雕飾柱。

走進彭宅大門,我們見到,屋內仍為潮式建築結構,第二重門的門匾上,刻著“廬陵舊家”的郡望。

78歲的彭仕楷老人,悠閒地坐在天井中,逗著他的蘇牧犬,泡著工夫茶。聊起彭氏先輩,彭伯輕描淡寫地說,他的爺爺曾是“千祥金鋪”經營者,百餘年前向吳氏購得此宅。

說到“千祥金鋪”,我們想起探訪小魚市巷時的“千祥”老宅——黃宅。黃氏先輩清代末期創建“千祥金鋪”,民國初年金鋪負債倒閉,轉讓給彭姓商人。彭氏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使“千祥”成為民國潮州金鋪巨頭,財東彭屏卿更於1935-1939年任潮安縣商會主席。

如今,“千祥金鋪”不復存在,但彭氏後人依然念念不忘那段輝煌家族史。

在彭宅內堂,我們見到一位中年人正在蒸制一筐筐“鹹水粿”粿皮,這是潮州最知名的小食之一。他們將蒸好的粿皮運到市場上,填入煎炸成金黃色的蒜蓉蘿蔔丁,遂成為潮州市民鍾愛的日常點心。有意思的是,市面上的“鹹水粿”都以米粉作為原料,粿皮呈乳白色,而彭家的“鹹水粿”,粿皮還有灰、綠、橙、紫等顏色。

“我們在製作粿皮時特地添加了其他材料,灰色是香芋,綠色是西芹,橙色是胡蘿蔔,紫色是紫薯……”經營“鹹水粿”攤檔的阿姐說,他們的鋪號叫“祥記”,就是取自先輩的“千祥金鋪”。

一位老人揭示一段巷史

隨後,在與巷中一些老住戶交談時,我們瞭解到,如今聚居巷中的姓氏很多,但大部分姓氏遷入的年代較近,並且有好幾處宅院是向張氏所購置。然而,太平街道南門居委會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巷中現在已沒有張姓住戶。

潮州石牌巷——潮州古城十大名巷之一,見證時代變遷

石牌巷牌坊

結束探訪以後,石牌巷張氏的淵源,一直牽引著我們的好奇心。李厝阿姐說,70多年前李氏向張氏購宅時,張氏一位老先生擔任過省立金山中學副校長。圍繞這一線索,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陳賢武查閱了眾多資料,在《太平街道志》中發現,教育家張家蘭(1888-1958)曾居住石牌巷,民國時期“先後擔任潮安縣第一高等小學(即城南小學)……廣東省立金山中學……潮安縣第一中學等校教員、教導主任、校長等職……1956年榮獲優秀教師稱號。同年7月被聘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

就在這時,陳賢武恰巧從友人處得知,張家蘭先生的公子、今年97歲的張新老先生仍然健在。他立即登門拜訪,向張老先生了解張氏祖上的來龍去脈。

陳賢武說,張老先生雖然年事已高,許多記憶早已模糊,但對昔日在石牌巷的宅院仍有印象。據老先生回憶,解放前,張氏在石牌巷只剩下一座宅院,由於居住的“房腳”太多,大家索性將其變賣,各自遷往別處。

陳賢武向張老先生詢問,張氏在牌坊街是否建有牌坊,老先生明確表示有一座,直至建國後才被拆除。但至於是哪一座,老先生就記不起來了。

陳賢武告訴我們,牌坊街以前有37座牌坊,1924年潮梅護軍使洪兆麟為闢建馬路,將部分牌坊拆除,一些有社會地位的家族通過捐資,保住了自家的牌坊,因此有19座牌坊一直保留到建國後。

張氏的牌坊1924年能夠得以保留,說明他們當時仍然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在查閱舊牌坊資料時,陳賢武發現,留存到1950年的太平路19座牌坊中只有一座是紀念張氏先賢,即位於原牌坊街北段朱厝巷口的“龍章寵錫·秋省飭漕”坊。此坊紀念的先賢名叫張鳳翼,字元輝,號惺初,明代潮州府澄海縣下外(今屬澄海冠山)人。萬曆十年(1582)舉人,歷官刑部郎中、雲南按察副使,曾在廣西平冤獄受當地百姓感戴。

陳賢武還發現,張鳳翼與林熙春、黃琮二位潮州先賢是同榜舉人,與居於巷尾的夏厝埕的夏弘,均是私交甚篤。假如張鳳翼便是原石牌巷張氏先祖,則這條老巷的歷史變遷脈絡尤為清晰。明代末期,張氏來到巷中創居,產業一度佔據大半巷道。清代中期,葉氏發跡遷入,逐漸購置張氏產業。至民國時期,其他姓氏紛紛遷入,張氏等初期望族產業進一步轉手,石牌巷始成為多姓聚居地。“頭葉”宅院建築格局與辜厝巷林熙春府第如出一轍,也是我們梳理這條脈絡的一點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