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一提到三十六計,人們往往都會不自覺地加上三個字,“走為上”。確實,最早的三十六計之說,其實就只有這麼一計,那就是“走”!那所謂的三十六,不過是泛指而已,翻譯成今天的白話,那就是隨口一說!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這“三十六計走為上”的說法,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策,汝父子唯應急走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哎呦喂,你瞧你瞧,你瞧那個姓檀的,不是號稱有一腦袋的主意嘛?遇到事情了,只會逃避,還大言不慚“走為上”,你們父子兩倒好,別的沒學到,只會跑路。這是王敬則在諷刺只想逃命,不顧他人的東昏侯父子。那這檀公又是誰?怎麼個走為上呢?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檀公,是指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東晉末年,檀道濟追隨宋武帝劉裕攻後秦,並任先鋒攻入洛陽,是劉宋朝的大功臣,自稱是劉宋朝的“萬里長城”,可惜後來被宋文帝所忌,被賜死了。《南齊書·王敬則傳》除了記載王敬澤諷刺東昏侯父子外,還增加了一句按語:“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除了諷刺東昏侯父子,這“三十六計走為上”的說法原來是在挖苦 “檀道濟避魏事”,可這所謂的“避魏事”,實際上是檀道濟在敵強我弱時,主動退卻、保留實力的一個傑出範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當時,檀道濟率領的宋軍與魏軍交戰三十餘戰,勝者居多。但後來宋軍斷糧,不得已只能退卻。這時宋軍卻出了一名逃兵,將宋軍斷糧的內情告知了魏軍,一時宋軍軍心大動,形勢十分危急,。主帥檀道濟卻沉著不慌,命手下在晚上於營中“唱籌量沙”,拿著量具稱量沙子,並大聲吆喝著量數。然後又將軍中所剩不多的一些米覆蓋在沙堆上。魏軍早有密探聽到了晚上的吆喝聲,又見地上剩了不少米,便以為宋軍糧米甚多,逃兵所言純屬虛誑。於是魏軍停止了追擊,並且殺掉了告密的宋軍逃兵。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由此可見,檀公道濟上述所為被稱為“走為上策”(走為上計),實在應該是褒揚之意。至於王敬則所云“三十六策 (計)”的“三十六”之數,當是一種泛指的成數,並沒有什麼具體的“三十六策”。只不過王敬則隨口一句諷刺的話語罷了。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但王敬則肯定不曾料想,他隨口一說的36,竟然真的被後人言之鑿鑿地一一指定分配出具體的“三十六計”。六,在中國,就是一個吉祥的數字,更不用說這六六三十六了。這後人所派定的三十六計,一共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計謀,每套計又含六條計策。

可見,如今婦孺皆知的三十六計走為上,最早的時候其實就是一計,那就是個走字。在敗局已定,無可挽回的情況下,唯有退卻,方為上策。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而完完整整的六六三十六計,究竟為何人何時所撰,確難以考證。一般認為是在明末清初之際積累成書的,就算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一本集體的著作吧。現在我們能讀到的《三十六計》,最早發現於1941年,是在當時的甘肅邠州(今陝西邠縣)的一個書攤上被發現的。書本上注稱“秘本兵法”,系手抄本,無時代,無撰者,且以往公私藏書目錄均未見著錄。同年由成都瑞琴樓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此後以後開始流行。

你不想知道的真相,三十六計其實只有一計,36就是隨口一說

可以說,這貌似從天而降的《三十六計》,是一部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的兵書。時至今日,三十六計早已經突破了軍事領域,毫不誇張的說,有江湖(人)的地方,就有三十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