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之「鳳凰單叢」

所謂功夫茶,是一種泡茶技法,因為泡茶方式極之講究,在沏泡和品飲時要有一定功夫,因而得名。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日的潮汕區)和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帶最流行。品功夫茶,是潮汕區著名風俗,當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飲幾趟。在潮汕,更有“潮汕功夫茶,揚名滿天下”之說。功夫茶採用烏龍茶葉,以濃度高見稱。一杯巧究的功夫茶,最少要經過八個步驟,包括懸壺高、洗茶、燙洗茶壺等。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癬。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潮汕功夫茶之“鳳凰單叢”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詩經》中已提到採條。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高潮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也成為茶神《潮嘉風月記》中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叫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比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為“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大埔則大麻、陰都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潮汕功夫茶之“鳳凰單叢”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鳳凰山位於朝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這裡常年雲霧繚繞,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峰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峰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峰雲霧之上。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萎調——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的品種、香型頗多,品質亦因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為最佳品。“鳳凰單叢”指那些經過多年品試、被鑑定為有各種不同自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製作過程分別進行單株採摘、單株初制、單株烘乾的特級名茶。它的製作特別講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涼爽的日子裡於午後1~4時這段時間採摘,副且摘後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才初制加工。如果在雨天、晨霧或午蔭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單叢茶的香韻來。在鳳凰單叢中,尤以鳳凰山烏崬頂單叢茶的品質最優,向來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之稱。沖泡時在幾步之外便能聞其吞味,飲之回味無窮。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整理發佈,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懂茶妹交流哦~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並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麼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 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