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

首部全面介紹中國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圖典

千餘幅絕版反轉片記錄的珍貴影像

有很多地方,你只能在本書裡看到

四色精裝,八開大幅,收藏饋贈,不二之選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村落圖典》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2

印刷時間:2018年4月

頁數:716

字數:100千

開本:8開

ISBN:978-7-308-17758-0

包裝:精裝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本書特點】

首部全面介紹中國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圖典

千餘幅絕版反轉片記錄的珍貴影像

有很多地方,你只能在本書裡看到

四色精裝,八開大幅,收藏饋贈,不二之選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內容簡介】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部較為全面收錄了各地各民族傳統村落的建築形態與人們生活狀態的大型圖典。

本書中的一千多幅由作者親自拍攝的珍貴反轉片記錄了我國西藏、雲南、貴州、湘西、福建、廣西、安徽、浙江、山西、陝西、北京等地各民族傳統村落的民居建築與人們的生活形態。為研究我國農村民族文化的發展與變革,以及傳統建築的演變,提供了較詳實的影響與文字資料,對民族學、社會學、建築學等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而正在消失的傳統建築也通過本書而得以留下記錄,以供後人觀賞。本書還邀請著名學者、作家王魯湘先生從美學理論上對各民族的生活形態與建築,進行了提煉與概括,配合圖片,客觀地記錄了那一個時代我國傳統村落的真實狀況。

優美雋永的筆觸配合滲透著中國優秀傳統建築文化與人文氣息的圖片,相得益彰,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山清水秀、人民安樂、幸福安康、和諧安詳的中國農村畫卷。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各族人民的優秀傳統文化也通過本書得以傳達。

本書裝幀精美,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蕭加

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文學院漢文學專業,後赴德國特里爾大學深造。現任杭州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一級導演。曾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閉幕式策劃工作室主任,還擔任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開幕式藝術總監等職務。

他導演的電視藝術片《阿姐鼓》榮獲電視文藝政府獎“星光獎”、第七屆亞洲(日本)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的歌舞詩劇《阿姐鼓》,榮獲舞臺藝術政府獎“文華獎”等重要獎項。他還擔任“首屆世界佛教大會”開幕式歌舞劇《和平頌》以及《雷峰塔音樂大典》等多部大型舞臺藝術作品的編劇與藝術總監。

他還著有文藝理論書籍《遇見大運河》、攝影畫冊《中國鄉土建築》等多部作品,其中《中國鄉土建築》曾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三等獎。

他還拍攝了《原野的歌》《中國電影的故事》《中國最後的母系部落》《小活佛》《中國民居》《九姓漁家》等幾十部影視作品,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

王魯湘

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主持人、評論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李可染畫院理事長,清華大學張仃藝術中心副主任,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成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鳳凰嶺書院院長。

【目錄】

自序

代序一(中國美術館原館長劉開渠)

代序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

代序三(著名藝術家韓美林)

陰陽之樞紐 人倫之軌模

—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意味

窯洞春秋—陝西

晉商大宅—山西

居得四時之正—京津

無夢到徽州—安徽

團圓寶寨—福建

山鬼故家—湘西

黔山居—貴州

人生只合越州樂—浙江

雲之南—雲南

人神共食—西藏

【精彩選摘】

韓美林序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我想,在各門類藝術之間一定有一條神奇的的鏈路,把人類所有精神世界的財富串聯起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散落在中華大地各處的傳統民居,如果從建築的角度考察,

其間蘊含的不僅有哲學、科技、地緣、美學和人類的奇思妙想,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這些傳統民居成為一條傳承古今、不曾中斷的文化脈絡,它們更像一位飽經世事、歷盡滄桑的老者,慣看秋月春風,卻只是恬淡天然、默默無言。想要讀懂它們,需要平心靜氣地細細去品味。

由於特殊的地域原因,中國傳統建築一直是土木結構,直到現在,有些大學的建築系仍然叫作土木工程系,磚石的大規模應用不過是明代以後的事。即便如此,這些就地取材、使用自然材料所造就的民居,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背後散發著或樸實粗獷,或精巧細緻,或氣宇軒昂,或千迴百轉的的動人氣韻,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先人在長期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知識和智慧,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的觀念、理解和追求。

本書的作者蕭加出身於藝術世家,對美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和領悟,從 1985 年拍下第一張鄉土民居的照片至本書出版,歷經三十餘年,足跡遍佈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這份執著絕非常人所能。由此,我們今天能夠藉助作者的格局和視角,得以欣賞到這些散落在民間各地民居的風貌,更能為這些作品背後的情懷和堅守而感動。文化需要傳承,文化因傳承而歷久彌新,這份自覺和擔當正是當下文化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村落圖典》的出版,將會因時光的流逝而愈發顯現出它的價值。

陰陽之樞紐 人倫之軌模

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意味

跨越四個氣溫帶,包羅山地與平原、沙漠和水鄉,由五十六個不同民族與風土所孕育的中國傳統建築,分佈於祖國壯美的四面八方。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腳樓,陝北的窯洞,閩南的土樓,青海的莊巢,廣西的麻欄,草原的氈包,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樓,大理及麗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可謂異彩紛呈,姿態萬千,是一筆遠未得到開發就開始消失的文化遺產。

當我們為文明的現代形態而驕傲的時候,傳統建築以極其樸素簡陋的外表不動聲色地提醒我們:自從人類的祖先從樹上下來,學會用木頭和泥土建築房屋後,幾千年來,我們的居住方式從本質上說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不管各個地區的傳統建築在制式和風格上呈現多麼巨大的差距,有兩個基本點是一致的:它們既是從其所依附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中派生出來的,同時又是居住於其地的人們組織社會的一種文化創造。傳統建築能夠最有力地幫助我們認識文化所獨有的風土性。

中國傳統村落建築,以其匠心獨具、意匠經營而成為藝術的瑰寶,以其因地制宜、巧借風水而成為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其注重倫理、調和禮樂而成為民族文化的表現,以其遞嬗遷變、盛衰興敗而成為社會歷史的見證。它們揹負著歷史的信息,挺立於原野之上,昂首蒼穹,迎送多少寒暑,閱盡多少春秋,以滿身滄桑進入我們的歲月,至今仍在庇護我們,使我們平凡的生活能夠繼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煙天天升起,雞犬日日相聞。

優秀的傳統村落建築,以其親切無比的鄉土風情、質樸率真的建築品格,同自然和諧的精神以及富含創造的哲理,陶染過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今天,當我們義無反顧地大步跨向現代文明時,這些傳統村落的命運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歸宿呢?我們應當如何來認識這些傳統村落的價值呢?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層次,或者說三種主要類型:一是表現官文化的官式建築;二是表現士文化的文人建築;三是表現俗文化的民間建築。套用《詩經》的分類,民間建築是“風”,文人建築是“雅”,官式建築是“頌”。合而觀之,是一部建築的“風雅頌”。

官式建築如宮殿、苑囿、陵寢、學宮以及府第等,無不追求雄偉壯麗,所謂“非壯麗無以重其威”,要的就是那股威儀,因此無論在規模、體量、造型、色彩、裝飾等方面,都要與眾不同,唯我獨尊。崇高宏展的龐大空間,雕樑畫棟的繁複工藝,華麗奪目的強烈色彩,無不顯現出神聖莊嚴的煊赫氣派,明確無誤地表達了建築的主人在社會上的統治和支配地位。

文人建築如其居室、園林、書院以及一些文人活動場所,莫不追求幽靜、素雅的情調以頤養心性。詩情畫意的境界,樸實、淡雅、自然、含蓄的風格,正如文人畫的水墨寫意,清新明快,淳和閒適,淡淡地發散著溫文爾雅的斯文氣息。

傳統民間建築,也有人稱之為風土建築。它是原始建築的繼承和發展,人們可以從中看到純粹的傳統形態,在它的深處,可以找到人類生活的原點。它土生土長,鄉土氣十足,反映了一個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獨具的生活理念。它不拘一格,自由活潑,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它產生於民眾生活,崇尚實用性和功能性,與民間習俗相結合,成為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場所,本身也構成民俗環境的一部分。

官式建築因其政治形象的要求,而遵循嚴格的“營造法式”,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憾;文人建築由於內蘊的文化意趣趨於一致,故而無論建於何地,其精神風貌大體類似,恰如士人衣冠,大同小異;唯有民間建築,因與風土密切相關,隨著地理、物候而婉轉多姿,呈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和鮮明的區域個性。

我國中古時期流傳於敦煌一帶的《宅經》告訴人們:“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我們的先人把安家建宅的事看得相當重要,重要到以宅為人本的程度,認為它不僅關係到一家一代的昌盛,而且關係到整個門族的興衰,是興也由宅,敗也由宅。所以,“卜居相宅”這個詞中的“卜”和“相”,絕非我們今天說的“看房子”那麼簡單,它形成了一套風水理論,把堪輿、陰陽、五行、八卦的學說都納入其中,籠罩著一片神秘文化的迷霧。

宅求其安,是終極目的。“安”字包括安定、安全、安穩、安適、安樂。宋代哲學家邵雍就把自己的居所稱作“安樂窩”。在中國傳統村落建築的門口,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春聯:“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安居地利千年盛,樂業人和萬代興。”“吉星高照平安宅,福曜常臨積善家。”“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一個“安”字,道盡中國傳統村落建築的全部寄託。圍繞著“安”字,中國傳統村落建築從虛的觀念到實的形制,下足了功夫。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居安呢?環境是首先必須考慮的。

中國傳統村落對於環境,自古強調風水。何謂“風水”?一言以蔽之:藏風聚氣。居室是養生之所,養生離不開環境。中國古人憑著直覺發現和經驗積累,把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環境視為好風水。好風水要覓龍、觀砂、察水、點穴。覓龍是看山脈,視野常在上百公里,要求山脈來勢深遠,豐滿圓潤,沉雄敦厚。觀砂是看龍脈以外的山勢,要求曲折多變,層次豐富,拱衛中心。察水是看水體,既要源源不絕,又不可過於急躁,而要平和緩易,生生不息。點穴是指擇基定址。宅基所在,應是龍、砂所結,是整個環境的原點,能成為生活的中心,形勢上要求陰陽分明,凹凸有致。

這樣的環境,就能藏風聚氣,做到山水交匯,動靜相乘,陰陽相濟。民居擇基於此,背有依託,前有屏障,左輔右弼,猶如搖籃和太師椅,安全、安妥、安適,可為久居之計。

風水對“氣”給予特別重視,並引出“天氣”“地氣”“陰氣”“陽氣”“風氣”“水氣”等等成對成雙的範疇。“氣”是一個綜合指數,包括了溫度、溼度、日照、風向、空氣清潔度甚至負氧離子含量等,總之是人身這個小宇宙與環境的大宇宙全面協調的重要指標,並以此求得平衡的能量交換,使人的身心感覺維持在一種健康舒適的狀態,減少疾病的發生。身體健康,心理平和,能給家庭和家族帶來兩個直接的後果:一是子孫綿延,人丁興旺;二是敦睦和諧,同心協力。於是,“安居地利千年盛,樂業人和萬代興”。“樂業人和”的前提是“安居地利”。所以,古代的宅書開宗明義即講:“順陰陽之氣以尊民居。”

在中國,沒有古希臘那種不可捉摸的命運觀。風水理論告訴人們,只要順從自然,就會給你的家族帶來好運氣。個人的命運,甚至家族的命運和子孫的命運,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自主操縱。這個條件在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的中國似乎不難做到,ト居相宅時給自己選擇一處好風水就可以了。

毫無疑問,風水理論保留了許多原始巫術成分,古代的風水先生為了職業的需要,也故意附加了許多撲朔迷離的糟粕,風水理論的合理內核也大都停留在直覺和經驗的水平上。即使如此,風水理論在實踐中對於中國古代的村鎮佈局和村落形制,還是帶來了積極的建設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風水的理想模式,在順應自然的同時,對並不理想的地形地貌進行積極的改造。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理水和植樹。

除空氣外,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資源是水。鄉土集落無不以水為命脈。風水理論認為:“人身之血以氣而行,山水之氣以水而運。”水不僅為發展農業生產所需要,集落居民的生活也離不開水,這都是實際的功用。在觀念上,氣以水而運,就把水對於鄉土集落和居民的意義提高到了一種更神秘更玄妙的地位,水也就超越其實際功用而成為財源和吉利的象徵。

也許正是由於風水觀念對水的意義的昇華,才給了人們規劃村鎮和屋舍時理水的強大精神動力。比如有 850 年曆史的徽州黟縣宏村,鄉民歷經數百年完成的村落水系工程,就很難說是出於純粹的生產生活的功利目的。它是族中長老以文運昌盛、科甲綿延為號召,以風水理想為模式,以風水觀念做指導,激發起族人對兇禍的恐懼,對吉福的渴望而完成的一項“風水工程”。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村落建築理水的典範,受到世人的讚譽。它改善了集落小氣候,美化了環境,方便了生活。村因水而秀,人因水而靈。所以徽人常說:“寧可食無魚肉,不可居無好水。”

中國東南一帶許多宗氏族譜記述其村落形勢時,常有這樣的話:“前有山峰聳然而特立,後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迴環,綠林蔭翳……”;“前有溪,清波環其室;後有樹,蔥蘢蔭其居;悠然而虛,淵然而靜……”

水為血脈,則草木為毛髮。毛髮繁盛則說明氣血旺。因此,在風水觀念看來,草木繁則氣運昌。對於傳統村落來說,通過植樹可以補充和修正風水的某些不足,規避凶煞;而對於一個村寨來說,有一大片茂密的“風水林”則是村寨長治久安的保證。一般來說,有點歷史的村子,其村口或村中心,總有一株古老滄桑的“風水樹”。在南方,“風水樹”常常是榕樹或樟樹,在北方則多為古槐。“風水樹”如亭如蓋,巍然聳立,儼然是村寨的守護神;濃蔭匝地,涼爽沁人,更像族中的老祖母。

“風水樹”是不能砍伐的。“鄉中有多年之喬木,與鄉運有關,不可擅伐。”“蓋樹之位吉者,伐則除吉;位兇者,動亦招兇。”正是這樣的風水觀念,才產生強大的文化禁忌作用,使我們的國土上至今尚能見到根深葉茂的老樹。

中國古代哲人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也是中國傳統村落建築空間模式的經典表述。

中國從南到北最普遍的院落式民居,無論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其主要建築都面南背北,四面圍合,前低後高,中間空虛,就是一個“負陰抱陽”的理想模式。這個模式,酷似一個雙手環抱于丹田之前正在納氣的人體形象。它以中廳為身,兩耳房為肩,兩廂為臂,兩廊為拱手,天井為口,看牆為交手。這樣的平面格局在風水觀念看來有吉無兇,因為它圍合了一個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居住空間,成為“陰陽之樞紐”。人居其中,頭頂青天,腳踏實地,前有屏,後有靠,中庭有迴旋,左右環伺,極具安全依託之感。合院的四向,從四個方向帶入四季信息,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有選擇地享受到不同朝向所帶來的日照與陰影,享受到涼與暖的溫差,享受到既避風又通風的好處。這種令人愉快又啟人幽思的陰陽交替的韻律,每日每時都在宅院中發生著。人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裡,“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房屋由一個遮風避雨的處所而昇華成為一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陰陽之樞紐”。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中國傳統村落建築既然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也必然從形態上反映出中國宗法社會的禮樂秩序和綱常倫理。事實上,住宅不僅是“陰陽之樞紐”,更被要求成為“人倫之軌模”。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個“家人”卦。卦辭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後人解釋說:“人人皆有家,可勿憂而吉。一家之家道立,一家之人交相愛;一國之家道立,一國之家交相愛;天下之家道立,天下之家交相愛。”

中國傳統的家庭有其講究尊卑名分、長幼有別的一面,也有要求家庭成員交相愛、和為貴的一面。前者為禮,後者為樂。禮樂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合而為禮樂秩序。

同官式建築一樣,民居也有主軸線。作為禮樂秩序重要體現者的廳堂和院,一定都在主軸線上。

廳堂是禮樂秩序中象徵禮的實體,而院則是象徵樂的虛體。廳堂是一家人內聚的核心場所,家庭成員參加各種公共活動的地方。然而.在多數場合下,廳堂都是家長行使權力和施展影響之地,這裡供奉祖宗牌位,有些還寫著“天地君親師”。廳堂居尊的地位在中國傳統民居中從未受到挑戰,因其居尊,所以居中,所以居上,所以乃大,所以乃高。廳堂是一個在形制和氛圍上都比較嚴肅的地方。

而院子則不同了。在多數情況中,院子是大人踱步、小孩嬉戲、老人納涼曬暖、婦女從事部分家務的地方。節慶日,它還是舉行各種民俗活動的場所。院裡如果種樹栽花,掘池疊山,那麼它就成了―個私家花園——春華秋實,詩情畫意,其樂融融,其樂陶陶。

禮和樂是中國文化中理與情的互補。廳堂和院子正好反映了中國人在家居生活中對這種互補文化的要求。

為了安居,為了居安,中國人圍繞著自己的住宅從天上、地上、人間,做足了文章,下足了功夫。漢族不算是―個宗教民族,民間也不盡信鬼神,唯有在家宅上,中國人到處請神安神:大門口有“土地”,門上有“門神”,廚房有“灶君”,宅基有“地主”,牆中有“石敢當”,床下有“送子娘娘”,而廳堂正中供奉“九尊”,儒道佛三教神明統統供起,歷代祖先左右排列。可以說是裡裡外外,每一個機關都駐有一路神靈,前後左右上下立體呵護,正所謂“英雄鎮宅丁財旺,義氣登堂老少安”。

也許,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才如此把他們的全部夢想和祈求,把他們的今生來世和子子孫孫無窮盡的幸福,統統寄寓在卜居建宅之上。正因為寄寓的是人生的一切,所以,安居或者居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才顯得這般重要,這般值得關切。樸實的傳統村落建築也因此而充滿精神和文化的意味。

讓我們再一次重複儒家的美好理想吧:“人人皆有家,可勿憂而吉。”

《中國傳統村落圖典》中國唯一全面記錄各地傳統村落的權威作品!

有贊微商城|築夢生活美學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官網|www.zmmlxc.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