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修明史是公正還是抹黑?

會行走的書櫃


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滿清在修《明史》的時候,對明朝皇帝進行了抹黑。

事實上,說這種話的人沒有讀過《明史》。《明史》算不上客觀公正,但它對明朝皇帝並沒有抹黑,而是多加粉飾美化。

下面就以事實說話,摘錄《明史》中對明朝幾位皇帝的評價,大家看看到底有沒有抹黑。


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晚歲憂民益切……

粗粗一看,朱元璋是個完人啊。聰明神武,文武雙全,有濟世安民的大志。他以平民身份奪取天下,是劉邦以後的第一人。《明史》列舉了他的種種功績,從文化,到吏治、制度、經濟、民生等等,還說他晚年更加關心百姓,勤政愛民。

事實上老朱不是沒人黑,明代很多人說他暴虐,濫殺功臣,殺人如麻。但是《明史》對這一點僅用了九個字來評價:“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意思是朱元璋看到元代政治廢弛的後果,因此治理天下崇尚嚴刑峻法,情有可原。如果真想黑朱元璋,豈有不大書特書之理?


明成祖朱棣

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對內節儉勤政,知人善任,對外四方來朝,在他手上明朝疆域遠遠超過漢唐。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最值得驕傲的兩個朝代,《明史》對朱棣的評價也是極高了。

朱棣的黑點比朱元璋還多,他不僅濫殺,還奪了侄子的皇位。如果真想黑朱棣,肯定要大力批判他犯上作亂,得位不正,這樣明朝之後的皇帝,全都沒有執政合法性了。然而對於此事,《明史》僅用了“倒行逆施”四個字評價,可謂厚道至極。


明仁宗朱高熾: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實在沒什麼可吹的了。《明史》只好說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在治理國家方面的好處多得都寫不下了(其實是沒什麼可寫的了)。《明史》還展開了想象,認為他如果沒有早死,一定可以成為與漢代文景二帝比肩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這位仁兄的黑點其實也不少,他御駕親征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朝差點變成南宋。朱祁鎮還當過帶路黨,帶著蒙古軍隊想打開明朝邊關大門。回國後他趁兄弟朱祁鈺重病,發動奪門之變,奪位後冤殺于謙。

《明史》將土木堡之變的鍋放在王振身上,說“王振擅權開釁”才導致皇帝被俘。而朱祁鎮則是執政二十四年沒有什麼惡政(稗政),最後《明史》還讚頌了英宗的私德,如廢除殉葬制度。


明武宗朱厚照

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

不管今天的人從現代的視角如何評價朱厚照,這哥們在明朝人的筆記中就是個荒淫無度的奇葩皇帝,《明史》實在沒法過分地誇他。就算如此,《明史》還不忘說他一句“手除逆瑾,躬御邊寇”,而且能親自操持用人的權柄,所以明朝不至於危亡。


明世宗朱厚熜

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倖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嘉靖皇帝的黑材料也不少,比如興起大禮議,崇尚道教,以處女經血煉丹,差點被宮女合謀勒死,長期不上朝,被海瑞指名罵。這些《明史》當然無法避諱。

儘管如此,《明史》也沒有忘記他在前期革除弊政,天下稱治的事實。對於大禮議,《明史》肯定嘉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禮法上做的太過分了。最後還誇嘉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評價他為“中材之主”,這根本不是抹黑的態度。


綜上可知,《明史》對於真正有為的明君大肆鼓吹,對於黑點多的昏君也總是精心挑優點出來誇。難道能說《明史》抹黑明朝皇帝嗎?當然,《明史》也免不了對皇帝的批評,但你要看明代人的筆記,那罵得狠多了。

其實清朝並不認為自己是取代了明朝,官方的說法是明朝亡於李自成,清朝是從李自成手中奪取了天下,替崇禎報了仇。(當然他們不承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因此清朝沒有必要抹黑明朝。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說《明史》抹黑了明朝皇帝呢?我想很多明粉的心理是這樣的:“憑什麼明朝那麼多昏君,而清朝皇帝都比較勤政?這一定是滿清抹黑。”

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教育

清朝重視對皇子的教育,皇子們學習都很勤奮刻苦,最後皇帝再擇優錄取,所以清朝皇帝們能力有高有低,執政有功有過,但至少態度都是不錯的。

但明朝對皇子的教育沒那麼重視,正德自小被太監包圍,嘉靖以藩王之子的身份繼位,泰昌從小擔驚受怕,天啟長於婦人客氏之手,最後教出來的皇帝會是什麼樣,難道還有疑問嗎?


當然,《明史》在很多地方也多有避諱。滿清屬於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對於朱元璋驅逐蒙元胡虜的事情有所掩飾修改,也不承認滿人曾臣服於明朝政府。

儘管如此,《明史》大體還是可信的,並受到後世史學界的讚譽。



夢露居士


《明史》編纂的依據主要來自於三方面:《明實錄》、《大明會典》和《寶訊》。其中前兩個更重要一些。
關於《明史》被抹黑的說法近年來在網上甚囂塵上,好像《明史》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純粹是為了抹黑而創造出來。可究竟是不是這樣,我想為大家解答一下。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另一本史學著作:《中國通史》,因為它是白話文的,比文言文的二十四史更容易理解,因此,我有部分歷史知識來自於此。
《中國通史》開編於清亡之後,按照某些人抹黑前朝的思路,加上又是驅除了“韃虜”,就應該對清朝的一切加以否定,包括清朝修的《明史》。至少應該撥亂反正。然而,事實可能扇了某些人一個耳光。
《中國通史》對《明史》評價遠比某些人想象的要高。評價如下:明史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隋唐以後諸史,更為突出。總體來看,《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不僅因其記史求真得體,還因其重於參訂。(以上兩句都是)甚至認為隋唐之後,除歐陽修的《五代史》外,成就最高的就是《明史》了。特別是認為《明史 本紀》的特點就是:符合史實。就這四個字,沒有其他更多的贅述。
如果你懷疑《中國通史》的權威性,可以明確告訴你,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參與了編纂。參與編纂《明史》部分的有商傳、毛佩琦等。因為這兩位上過《百家講壇》,因此對他們印象更深一些,但他倆還不是《明史》主編。
而且,單就清朝統治者而言,他們認為他們是滅了大順政權,是為明朝皇帝報了仇,所以更沒有抹黑的理由。清對明皇陵採取了保護態度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當然,《明史》編纂時間從順治二年(1645)到乾隆四年(1739)長達95年 ,這給後人留下不小的疑問。《中國通史》中也專門給予瞭解釋。現摘錄部分。
《明史》的修編分為三個時期。
首先,是初修。清初入關第二年,立足未穩,開始宣佈。其原因有二。1,宣告明已亡,不再承認南明政權。2.籠絡明遺臣,使其有感情寄託。因此雖然清政府下令修明史,實際上是一紙空文,政策作用大於俢史作用。同時,還有兩個原因使俢史無法進行下去。1.清初,戰火紛飛,政局未穩,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俢史,根本不可能2.史料缺乏,人力不足,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檔案和邸抄。徵求圖書時,獻書者甚少。直到三蕃平定,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修篡。這時已過35年。
然後是中修 。這階段的成果是《明史稿 》。康熙雖然表現出對俢史的重視,但深知國家穩定之基礎並非在於俢史,而在於經濟。俢史只是康熙的一種政治手段,其結果也是時重時輕,遷延時日。
最後到雍正朝,才是正式定稿階段。也持續上十年,直到乾隆朝才完成。
在這期間,有關俢史時間長的解釋中沒有任何“篡改歷史”之類的任何字眼的說法。
因此,《明史》被抹黑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的說法。我不否認《明史》中有少部分失實或避重就輕的記載,但這也其他任何歷史書都無法避免的。
《明史》中有爭議的或說不足的地方有兩點。其一是關於南明部分,很多語焉不詳。但這可以理解為,當時的清政府認為自己已取得了正統地位,所謂的南明歷史應該在以後(清亡後)編入《清史》部分。其二是清興初期,明、清兩個政權的關係上。清廷不太願意承認他和明朝的隸屬關係。而且,當時的滿族剛創立文字不久,清很不願意被稱為蠻夷。
其實,細細研究清初時的文字獄的起因。主要也發生在我所說的第二點上(指清曾隸屬於明及清初時其文化水平較低),基本都是因此而引起。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清統治者忌諱這些,是想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在意自己是否正統。而有了這些忌諱,實際上對自身行為也是約束。畢竟,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沒有誰能管制一個握有實權的皇帝。就好比唐太宗,很在意歷史對自己的評價,客觀上促使他成為一代明君。清廷對正統性的關注,也促使其不斷漢化、儒化。而不像元朝那樣,過於拒絕中原文化。這樣,元朝編《宋史》也顯得大大咧咧。三百年宋史,兩年就編完了。
我在網上看過一條帖子,說的是當作者看到打撈起甲午海戰中沉沒的定遠號上刻著“中華帝國”這四個字時,他感到民族在國家面前,真的不那麼重要了。(定遠號上刻有“中華帝國”未經我考證,如有錯誤,請見諒。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那時中國雖然深受屈辱,但當時那個滿族建立的清政府代表的是中國。)
最後,回答《明史》的話題上來。綜上所述,真正想了解明朝歷史,讀讀《明史》還是很好的選擇,而不是從網上一知半解、以偏概全地瞭解,更不是把一些連野史都算不上的東西當歷史。

臥枕梅聞花











乾隆花費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來編纂這部龐大的《四庫全書》,按他自己說是為了整理文化古籍,一些古籍因此而得以保存下來,這總算是一件功績。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乾隆也在借“修書”之名而行毀書之實,禁燬他認為有“違礙”的以及“不合教化”的書。借編修《四庫全書》這一名義而號召“獻書”,把隱散於民間的豐富藏書徵集至朝廷,比行令強制毀書,要高明得多。所以說,乾隆編纂《四庫全書》,其目的不在文化而在政治。

     僅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間,據兵部奏報毀書共24次,538種,13862部之多(《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二期)。據海寧陳乃乾《禁書總錄》中的統計,其毀書總數是:全毀書目2453種,抽毀書目402種,銷燬書版目50種,銷燬石刻24種。郭伯榮依據《禁書總錄》、《文獻叢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等書來核對,認為“四庫”開館10多年中,被銷燬的圖書總數至少在10萬部左右,冊數之眾,那就更無法估計了,這個數字如果可信的話,則是《四庫全書》總數的10倍。(《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續修》) --------------------------------   清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共收錄歷代典籍3461種(據文淵閣《四庫全書》),號稱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但是《四庫全書》並不全,不僅其所收書中有不少的內容經過抽毀和篡改,而且還有大量典籍被摒棄在外,或予以禁燬,或列為存目。。。。。。      第一、 "有悖謬之言",即含有批語清王朝統治內容者。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取代的是明王朝。所以明後期和明清之際的著作若有不利於滿族形象和統治的,均列為禁書,其中一部分收入存目。遼、金、元與清一樣屬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且金是滿族關係的記載如有不利的內容和字句,也被大肆篡改、禁燬或列為存目。例如史部雜史類,著錄的只有22種,抑為存目的多至179種,幾乎全是宋明及清初雜史。又如明汪子祜《西四集》,因其書"卷五吊嶽武穆詩,語意偏謬",遂予以抽毀並列為存目。明魏煥《九邊考》,因其書"抄撮案牘","多指斥文句",故予以銷燬並列為存目。明王洙《宋史質》,因其書以明朝直接繼承宋朝大統,而將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三朝置之外國,與西夏、高麗同列,四庫提要乃宣稱"自有史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予以禁燬並列為存目。其他如明代焦竑所輯《獻徵錄》、談遷《棗林雜俎》、袁宏道《袁中郎集》、王世貞《弇州史料》、毛霦《平叛記》等等,均因內容涉及明清之際史事,或有"偏駁"、"悖謬"、"偏謬"之語,不能為清王朝所容,而被摒入存目。毫無疑問,這類書對於我們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明清時代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 “非聖無法”,即含有反禮教、反傳統或宣傳異端傾向者。清王朝崇奉程朱理學,厲行思想專制,因此對於"離經叛道",的著作,"掊擊必嚴","摒斥必力"。例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反對盲目崇拜孔子,認為"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提要評其《李溫陵集》雲:"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罪不容誅,其書可毀"。二書均列為存目。再如明代著名學者李之藻的《天學初函》,上編宣傳天主教義,下編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知識,提要雲:其書"崇奉天主以炫惑人心","欲人舍其父母而以天主為至親,後其君長而以傳天主之教者執國命,悖亂綱常,莫斯為甚,豈可行於中國者哉",故"概從摒斥,以示放絕,並存之藻總編之目,以著左袒異端之罪焉"。由於清王朝在宋明理學上,尊程朱而貶陸王,對於王學傳人及其他非程朱派的學者王廷相、王艮、孫奇逢、顏元、李塨、王夫之、黃宗羲、馮班、李順、潘耒等人的著作,也多僅存其目,如提要斥責明盧格《荷亭辯論》"持論詭異,攻擊朱子之說",季本《易學四同》"標心學之旨",羅洪先《冬遊記》所言涉及"性命學問",薛侃《圖書質疑》"守姚江良知之說"等等,均摒入存目。實際上,這類書對於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是非常寶貴的資料。(季羨林 任繼愈 劉俊文 讀書與出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緣起) 乾隆時期,統治者對文人繼續施行高壓與籠絡的政策。文字獄案經常發生。據一種不完全的檔案材料《清代文字獄檔》,從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後四十八年之間,共有六十三起,差不多每年都有文字獄案發生,殺人焚書,成為平常的事情。乾隆牢籠文士的手段也超過前期,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康熙的辦法,再開“博學宏詞科”,被舉者共二百六十七人,實際到京參加考試的有二百二十人(全祖望《公車徵士小傳》)。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徵求天下遺書,不但網羅了大量的御用“人才”,而且通過“四庫全書”的編纂,大規模地銷燬一切反清的以及一些反抗民族壓迫、反對封建專制的歷史文獻和其他書籍,企圖消滅漢族人民的反清思想和反封建精神。結果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八年間,被銷燬、抽毀和橫遭篡改的圖書不計其數。(中國文學史) ---------------------------   清朝的禁燬書籍,改竄舊作,那案情,到現在是漸漸地明顯,終而至於真相大白了,因為有翻印的宋、元版本可以做鐵徵。但自然,原書失傳,無從查對的,一定還多得很,而且有些是被全毀了的,只能在《禁書目錄》裡掛上一個書名,好像一座沒字碑。     那碑上染滿著新舊的血漬。     不過清帝如乾隆等輩,倘非必不得已,是不願意造沒字碑的,他們的偉業是改竄。例如收在《四庫全書》裡的,就有的是。沒字碑不過使作者的思想和軀殼一齊淹沒,是近於消極的取消。至於改竄,是要借作者的名聲,替改者說好話,使讀者暗受其影響,看不出底細來。所以這不但是毀屍滅跡,而且還借刀殺人,要古人也和自己一樣,讓他們進反省院,寫悔過書,從此變成正統。然後再儲之內廷,頒之江、浙,去感化當時以及後世的讀書人。     這叫做“嘉惠士林”。     然而內廷和江、浙,其實也還有分別的。大略說來,藏在內廷的,是志在後世,因為它保存周密;頒諸江浙的,是專為當時,因為它轉借便利。江、浙的士子,要傳鈔秘本,可以向文匯、文宗、文瀾三閣去借出來,手續非常簡單;而在京的官員,非但不準攜帶出外,而且所看的還只限於翰林院裡的副本,文淵閣和文源閣裡的正本,倘非必要,或者經過特許,輕易是不容易寓目的,可見《四庫全書》所要感化的對象,是在野的士子,並非在京的大官。     名利也真像一條鎖,它鎖住了奴才們的心,連主子也覺得不須去防閒。 不過乾隆的失敗,其實也正在這些“不須防閒”的奴才們的手裡。到了現在,如果有人要做順民,做官方眼裡的正經人,那麼,去檢檢欽定的《經史講義》,翻翻正派的《唐宋文醇》,《四庫全集》是很不錯的。然而倘要知道一點當時的實情,前人的本來面目,那就無法找出究竟來。這不但因為它曾經通過獨夫的心,而且還成諸幫閒之手。改竄,刪削,壓抑,在“爭獻殷勤”和“專挑是非”的文人們的眼裡,是更無所逃的。     然日子一久,幫閒的伎倆逐漸顯著,《四庫全書》的命運,也就隨著沒落下去了。     這真是乾隆及其奴才們所不及料的。    二        乾隆的初意,是想用皇恩來引誘,用嚴刑來威嚇,使天下的藏書者,獻出所有的秘本來,加以檢查。從此詆譭滿清排斥夷狄的思想,可以一網打盡,使原書無復存留。而經過他所刪改的本子,卻儘量給士子以傳鈔的機會,藉此流佈開去,一來替自己遮醜,二呢,也要擠沒那萬一倖存的原本。     這設想,頗有點像宋太祖的查禁《推背圖》。     關於《推背圖》的被查禁,相臺嶽肅之的《桯史》裡,記載得很詳細。那查禁的理由,據說因為是怕它“惑民志”,這大概並非虛話。五季之亂,亂得真有點一塌糊塗,大家都存了非分之想,“開口張弓之讖,吳越至以遍名其子”,這就是要做太上皇的證據。可見也實在惑得利害。嶽肅之在說明了“遍名其子”以後,就接著說:“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     原來連他自己也被惑在裡面。     而且我還疑心宋太祖也在內。因為要禁它,其實也就是怕它,惑它的反映。     查禁的起初,辦法大概是很嚴的,但也就因為辦法嚴,民間藏書又多的緣故,這才弄到誅不勝誅,只得抽亂了一百本,與原本同時流行。次序一亂,時代顛倒,流傳既久,真偽難辨,這就認不出誰是真本來。     這樣一直混亂著。“一二八”滬戰的時候,據說出現了《推背圖》的真本,等到和議告成,香檳喝過,可又無聲無臭了。前些時候,兩廣忽然揭起抗日的旗子來,這使我的一位前輩先生重又記起了《推背圖》。有一天,他對我說:“你知道‘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干休’的意思嗎?九十九是百缺一,百缺一明明是個白字,應在白崇禧身上,這回該是東洋鬼子的晦氣!”我當時唯唯而退。然而曾幾何時,看報上的消息,說是兩廣叛亂,即可敉平,可見早已以內亂相看待了,而某國卻又在這個時候,擴充了華北的駐屯軍。看來胡兒還無法殺荊因此我頗疑心我的前   輩先生的那本《推背圖》並非真本,他其實是上了古人的大當。     未來的事情原是很渺茫的,李淳風自己已經不免飄飄然,加以搗亂,自然就不落痕跡,不著邊際了。然而詩鈔和文集卻不然,它是弧臣的哀號,遺民的憤懣,倘使原本尚在,一經對照,真偽是可以立辨的。何況《四庫全書》還掛著欽定的招牌,使後世的讀書人,即使不看原本,也還嗅得出血腥來。 三        然而《四庫全書》不但掛著欽定的招牌,便是刪改和擯斥,在乾隆,也是不加深諱的。他的給《四庫》總裁們的諭旨裡,就常常明白地指示著:哪一種應該刪改,哪一種應該釐訂,大都說得很清楚。他似乎並沒有料到:他的那些諭旨,在將來,正是自己篡改古書罪案的證人。     這些證人所常常昭示的,是禁止古人講中國和夷狄,漢滿當然更要忌,為的是怕它引起種族糾紛來,影響到滿洲天子的皇位。乾隆的指斥胡中藻的罪狀,至於連南北也不準分提,我頗疑心他有神經衰弱症。其實清朝到了乾隆時候,前朝遺老,久已物故,漢人也不復思明,天下是早經太平了的。     而乾隆卻偏要像堂·吉訶德一樣,仗著長矛去和風車開戰,以自顯其英明。     然而上諭尚存,卻的確是一個大瘰贅。     乾隆四十一年,有一道諭旨裡說:     明時直臣如楊漣、左光斗、趙南星、倪元璐等所有書集,即有一二語傷觸本朝本屬各為其主,亦止須酌改一二語。……近複閱江蘇所進應毀書籍內,有朱東觀編輯《崇禎年間諸臣奏疏》一卷,其中多指言明季秕政,亦足取為殷鑑。雖諸疏中多有乖觸字句,惟當酌改數字,存其原書。     看這語氣,乾隆的亂改字句,不毀全書,不但自以為寬大,而且是當作恩赦的。譬如關於明臣奏議,《叢書集成》裡有四十卷,就為乾隆所敕選,卷首有一道諭旨,意思和上面所引的差不多。所選關於崇禎一朝的,幾乎只剩了幾篇勸皇帝做好人的官話,而那部書的凡例第四條裡,也明白地說:明至神宗後,應毀違礙文集奏疏,良由事涉我朝。其建議頗多剴切。顧自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諸人以外,正史不及盡載姓名,茲俱按其時代編入,字句稍加節潤,未曾改易全文,用仰副皇上近取殷鑑,昭垂萬祀之至意。     同年還有一道諭旨,說:     ……又若匯選各家詩文,內有錢謙益、屈大均輩所作,自當刪去。或明人所刻類書,其邊塞兵防等門,所有違礙字樣,固不可存,然只須刪去數卷,或數篇,或改定字句,也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廢全部。他若南宋人書之斥金,明初人書之斥元,其悖於義理者,自當從刪;涉於詆詈者,自當從改。 乾隆的所謂義理,未必就是南宋和明初人的義理,也未必就是我們現在的義理,這是一定的。所以悖與不悖,因此也頗難說。他的覺得“自當從刪”,或者“自當從改”,不過是自認和金、元為一路,必須加以庇護,替他們出點氣而已。    


DrMin


首先要說,對比金國滅北宋後的殘忍,清朝對滅亡的明朝還是尊敬的。例如,修繕崇禎周皇后下葬的思陵,順治皇帝和多爾袞攝政王不顧車馬勞頓前去祭奠:為被崇禎砍殺未死的女兒長平公主完婚,駙馬周世顯為崇禎生前選定:再就是修明史,彰顯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明史》編纂得體、敘事穩妥、行文簡潔,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篇幅和材料詳實程度僅次於《宋史》,雖歷時90多年才完成,確實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精品。為抹黑明朝修史,絕不是清朝的初衷,夾雜統治者的“私貨”,必定有之,但並非面目全非,也並非一味抹黑貶低。例如:在雍正朝,主編撰是張廷玉,他最懂雍正的心思,為此,刻意在《明史》中抬高朱棣,“永樂大帝用22年的時間使大明王朝的國力達到極盛,六下西洋,遠征漠北,萬國來朝,遠邁漢唐!或許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他是確實一位好皇帝,千古聖君!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或許可以原諒朱棣的篡位之罪!”有點肉麻吧,知道玄機嗎?朱棣和雍正都是老四,都是各自朝庭第三個皇帝(清從問鼎中原的順治算起),都有不合法登基的非議或懷疑,都需要正名。


諶人


之前的回答有濫竽充數之嫌,所以就推倒重寫一篇。不過總體來說,清修明史對於明朝的美化,我都覺得肉麻。話不多說,看看皇帝本紀後面的贊。

洪武: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永樂: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明仁宗: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明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籓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景泰: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明英宗: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明憲宗: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明孝宗: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明武宗: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明世宗: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倖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明穆宗: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鉅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第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明神宗: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

明熹宗: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崇禎: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覆信任宦官,佈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建文忠臣靖獻先生之後點評《明史》曰:端個盆來我想吐。


北洋海軍炮手


明史》編纂的依據主要來自於三方面:《明實錄》、《大明會典》和《寶訊》。

新朝編修前朝歷史,意在總結,借鑑前朝治亂的經驗教訓。也在證明新朝繼承前朝,合理合法。所以編修歷史務必做到客觀,翔盡。

清朝是由關外少數民族所建立,以殺伐立國,暴力統治。以及南明反清是滿清統治者最為忌諱的歷史。清初康熙年間,莊莛龍注《明史》中報露明末清初南明二十餘年的江南反清運動始末的史實,書中仍使用南明年號紀年。莊莛龍因此獲罪滿門抄斬。受牽連者達四百人。

所以後繼修史者也不敢突破這條底線。凡涉及清朝的史實都做了修飾,遮掩。但絕大多數史實來說還是公允的


鋒楓2016


對明朝最開始的瞭解來自初中的歷史書,給我的印象是最差的朝代,廢除丞相,最專制,設立錦衣衛,閉關鎖國,太監掌權,文字獄。之後對明朝的瞭解來自電視,大部分是武俠,對明朝的瞭解全是錦衣衛,東廠,倭寇,魏忠賢。

我想很多不關心明朝的人對明朝的印象和當時的我一樣 ,認為明清是中國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但有時候我會不經意間知道一樣明朝好的方面,比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了興趣,所以對明朝多了點關注,但是我發現大部分我所瞭解到的知識全都是說明朝有多差,皇帝有多昏庸,但我依然能感覺到明朝人的那種開放,那種自信,如同秦漢以來那種站在世界民族之林最頂端的豪邁。

明史並沒有在黑明朝,但是大部分其他的文學作品裡對明朝優秀的地方要麼一筆帶過,要麼敷衍式的寫一寫。鄭和下西洋這種事給人的感覺竟然只是明朝做了點大事,有點歷史意義,然後呢?沒了。然後對明朝的黑暗進行充滿藝術性的批判,讓人印象深刻,把明朝皇帝的昏庸,專制寫的讓人想忘都忘不掉。

對於不關心明朝的人來說,印象深刻的永遠是明朝的黑暗,對於研究過明史的人來說,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真的不是一句虛言。

為什麼我喜歡明朝,因為我能從那層層的抹黑中看到只屬於華夏人的風骨,氣概。


大團圓以後


縱觀滿清一朝時時興起的文字獄便可知道滿清統治者對文化領域的重視,對一個以少數人口來統治人口龐大的漢族的異族來說,控制人們的思想尤其重要,這一點滿人皇帝非常明白。所以文化領域的打壓貫徹始終,從剃髮易服開始,經歷種種文字獄,大修四庫全書,閉關鎖國拒絕外來文化,這些都說明滿清統治者對精神文化領域的高度緊張與重視。欲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恐怕滿清的統治精英比你我都明白這個道理。三百年的愚民統治造成了中國跟世界的嚴重脫節,文化科技落後,國民愚昧不化,但滿人卻穩坐了近三百年的江山。如此看來,如果誰還相信滿清修編的《明史》是公正的,那就是愚昧政策還在發揮作用。《明史》被滿清抹黑是肯定的,至於嚴重不嚴重,這或許只有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士才知道。要說明史沒有問題,那四庫全書就沒有問題。但是裡面收錄岳飛的滿江紅都要被改幾個字,這樣的細節都做到了,你還堅信歷史是原來的樣子?


北極之北15155678


說《明史》抹黑明朝的,基本上沒有讀過《明史》。或者人云亦云,戴有色眼鏡,只要是誇讚明朝的,就說是真的,反之就是抹黑。由於《明史》是清朝編寫,況且清朝又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於是乎漢族極端民族分子基於仇視少數民族原因,添油加醋般的,找各種無厘頭理由,說《明史》黑明朝。哪怕是《明史》把明朝,誇的像一朵花似得,這些大漢民族主義者,也是置若罔聞,聽不進去的。大漢民族主義者的邏輯思維就是,只要是漢人王朝,什麼都是好的,只要是少數民族王朝,什麼都是不好的。這一類人,基本上受了極端民族思想洗過腦的,所以和這一類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無異於對牛彈琴。我和這一類人,講道理都快磨破嘴皮了,沒用的。所以我現在我想換一種套路,那就是嘲諷。只有嘲諷,才是對這一類人最好回應。


望天上雲捲雲舒111111


史料又不是隻有明史一本,明朝自己人寫的書怎麼不說,明朝開了多少倒車,腐朽程度古今罕見,東林黨還有所謂的儒學大師一幫軟骨頭,現在一幫明粉各種奇葩藉口,什麼小冰期,天啟大爆炸,地震,要臉不?明朝是被自己人滅的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不得人心,現在胡扯什麼永樂時期萬國來朝?帶了多少國王來,媽的真會貼金,稍微大點的哪怕是一個村,村長會沒事離開個幾年去外國朝拜嗎?明明是帶了一幫東南亞的村長酋長跑到北京打卡拿錢,說的好像很厲害,最不要臉的吹啥海軍世界第一,秒殺荷蘭葡萄牙,真這麼厲害幾個倭寇能侵擾沿海上百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候臺灣的荷蘭人加起來幾百人,他去了兩萬多,這不能收復就是吃屎了,在朝鮮和豐臣秀吉的海軍打也是勉強取勝,日本這麼說當年也是世界第二海軍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