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半島」前行的動力

半島都市報創刊19週年了。19年,得以長足發展的源源動力來自千千萬萬的讀者,因為有了廣大讀者們熱切關注的目光,半島才能在時代的舞臺上唱出好歌曲、跳出好舞蹈。同樣,也是因為這份報紙,給讀者們帶來了最新鮮的文化大餐,給弱者以扶持、給困者以希望。相扶相持,共伴成長。

孫達帥:風裡雨裡賣報紙,笑對生活愛助人

你們是“半島”前行的動力

快樂幸福的一家人,右為孫達帥。

提起“報紙哥”孫達帥,不少即墨市民都認識他,他常年在即墨煙青路與鶴山路交匯處的十字路口處賣報紙。雖然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無法站直也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但是孫達帥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自食其力,積極樂觀地笑對生活,用他微弱的肩膀努力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孫達帥是二級殘疾,其妻子蘭紅紅也是智力二級殘疾,夫妻倆育有一子,是一個很健康陽光的孩子。8月8日,記者來到孫達帥家探訪,孫達帥的父母都是憨厚朴實的農民,拉著記者的手,他們一再真誠地感謝著社會好心人對他們一家的幫助。

說話間,孫達帥的父親拿出一個掛曆給記者看,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多年來社會上好心人對他們一家的幫助,服裝市場好心夫妻每年過年都給孫達帥和他兒子置辦衣服鞋帽;市民蘇超先生每次開車經過十字路口都給孫達帥錢,幾年來累計2000多元錢;一位退休阿姨只要看到孫達帥,有時給他600元,有時給他300元;孫達帥媳婦去濟南做開顱手術,4路公交車司機知情後你500元我300元紛紛為他捐款;孫達帥所在村莊龍山街道窩洛子村書記孫敬嶽瞭解到他孩子沒有人輔導學習,便積極聯繫新紀元藝術學校姜校長,免費讓孫達帥孩子去學校上輔導班,姜校長還每天開車接送,並表示將一直照顧下去;集集小鎮快餐店每天給孫達帥提供一張桌子放報紙;《半島都市報》發行站的倪吉書師傅每天給孫達帥整理好報紙並幫著送到集集小鎮,方便他去賣報紙。“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我們這個家早就散了,太感謝這些好心人了,我一直教育我的小孫子,一定要好好上學,將來要回報這些好心人的恩情。”孫達帥的父親激動地說。

“我很喜歡看《半島都市報》,是報紙忠實的讀者。”孫達帥用紙筆和記者交流,他說看報讓他學會了知恩圖報,也讓他面對困難依然能樂觀堅強,毫不畏懼。記者瞭解到,孫達帥家庭很困難,但是遇到比他困難的人,他都會踴躍捐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來回饋社會。聽說濟南一個小姑娘患有白血病,他將自己辛苦攢下的一千塊錢毫不猶豫捐出。曾經有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他在炒作,但是就像孫達帥一直說的那樣,他真的是碰到了那麼多的好心人幫助他,他心裡很感恩,所以才會想盡自己的一點微薄力量去幫助別人。

孫達帥的樂觀堅強足夠感人,可真正打動記者的是他作為父親的擔當。因為身體的原因,43歲的孫達帥本可以住進託養中心,日常起居享受專人的照顧,但為了還在讀小學的兒子,孫達帥依然自食其力,每天3點就起床坐公交車去賣報紙,一年365天,幾乎從未間斷。孫達帥說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他的兒子也很爭氣,學習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這也讓一家人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和希望。

張德林:見證了半島從報紙變為全媒體

你們是“半島”前行的動力

記得最初知道《半島都市報》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當時創刊第一年,張德林家裡就定了這份報紙,豐富新穎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一個剛剛開始走上閱讀之路的小讀者,那時候印象最多的就是好多長輩在家中拿著報紙閱讀,就一些社會熱點新聞報道高談闊論。張德林兒時對於《半島都市報》的印象就像一粒種子,隨著時間和個人成長會生根發芽,兒時的觀察從長輩的手中、言談中發展到好多人家門口前掛著帶有“半”字標識的綠色收報筒,發展到熱鬧的商業街路口穿梭的賣報人,不知不覺發現與《半島都市報》有關的場景已經悄無聲息地融入到生活的很多場景當中,後來明白這些觀察也可以用“孕婦效用”來解釋,統計數據也給出了三個“最”——山東半島地區信息量最大、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強,一幕幕的觀察畫面也讓我不折不扣地對《半島都市報》的影響力有了逐漸清晰的瞭解,也發現身邊多了一批又一批的“鐵桿老訂戶”。

每個青島人都會在《半島都市報》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部分,對張德林而言則是體育板塊和文學園地。因為打小就對足球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每次看報紙的時候首先要翻閱的就是體育板塊,在信息獲取相對匱乏的年代,無論是瀏覽圖片還是閱讀文字都是一種享受,遇到自己喜歡的球隊、球員還會用剪刀剪下來夾在書本中,多年來已經積攢了厚厚6大本。回頭翻看一年一年的積攢,見證了球隊成功的喜悅,也經歷了失利折戟的遺憾,不變的是一起的成長,《半島都市報》也是如此。此外,吸引閱讀的另一板塊自然就是文學園地,碧草藍天、人間百態,它讓張德林領略了文學世界的旖旎風光,更開闊了觀察的視野,成為了兒時不可或缺的輔助讀物,其中推薦的圖書也成為了自己書架上最初的組成部分,買書讀書的習慣也是從那時開始。

後來,互聯網時代來臨,顛覆了大眾的閱讀方式,閱讀爆發式地從紙媒轉到線上,紙媒也紛紛轉型擁抱時代新變化,傳媒行業也經歷從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上線下平衡的迴歸的“滿舵”整合,技術的大潮奔湧向前,但歸根結底依舊是內容為王。這麼多年來,半島報內容豐富、貼近市民、筆觸鮮活的特點一直沒有變,近年來半島都市報、半島客戶端、半島網、半島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體報道傳播方式給閱讀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途徑,張德林希望半島報社在適合自己的全媒體發展之路上堅持走下去,一如既往為讀者提供優質的閱讀體驗。

邱穎琪:因為讀報,愛上寫作

你們是“半島”前行的動力

週末,邱穎琪去看望鄉下的爺爺奶奶。老家門前有一塊小菜園,茄子在膨脹自己光滑的肚皮,辣椒展示自己的尖指甲,豆角揮動黃瓜在蕩著鞦韆。一進院子,韭菜在牆角整理自己的亂髮,絲瓜在牆上躲著迷藏,奶奶的月季花更是開得無拘無束,像極了炊煙的自由自在。此時,爺爺戴著花鏡正在看報紙,奶奶開始抱怨他:“還不快點準備菜,整日就知道看報看報,上面有什麼寶貝似的。”爺爺笑著放下報紙,不用問準是《半島都市報》。

自從邱穎琪的爸爸在《半島都市報》發表第一篇小豆腐塊開始,爺爺更是每天手不離報紙了,每次閒聊,都要扯到報紙的話題,他說這份報紙圖文並茂、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敢於直言,是瞭解和發現社會的縮影。記得那一年,邱穎琪爸爸寫的關於紀念抗美援朝犧牲的大爺爺的文章,爺爺仔細收藏了,時不時拿出來再讀上一遍。不知何時,連電視迷的奶奶都會向身邊的鄰居們一起討論報紙上的新聞。隨著電子產品的高速發展,報紙的閱讀量有所縮小,但是文字在墨香陪伴中的韻味,總是替代不了的。《半島都市報》誕生以來,給身邊群眾解決了許多困難,特別是報紙的即墨版創辦以來,贏得廣大即墨讀者和群眾的認可。在許多群眾的心中,有什麼困難或者受到委屈,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半島都市報》的熱線電話。

邱穎琪爸爸日常碼字的時候,會翻閱報紙的信息,無論是弘揚正面的、還是揭露負面的,他總是讀得津津有味。讀書讀報成了他閒暇曙光裡的最愛,並且,在他的一朋友圈裡,媒體朋友佔了不小比例。受爺爺和爸爸的影響,從小邱穎琪就愛看《半島都市報》,小學三年級參加義賣報紙為災區捐款的活動,還在報紙上刊登,老師和同學們都很讚許她,這也讓她對《半島都市報》的感情日益加深。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報紙瀏覽當天的新聞,《半島都市報》讓她學到了很多知識,也開闊了視野。業餘時間,她也慢慢學著寫作,當她第一次在《半島都市報》上發表文章的時候,內心無比的自豪和高興,並且對寫作的興趣亦愈來愈濃厚,希望將來也可以做一名新聞工作者。

如今,在外地求學,只有假期才能讀到《半島都市報》了,做為一名忠實的讀者,邱穎琪祝福《半島都市報》19歲生日快樂,越辦越好,更珍惜與《半島都市報》的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