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

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

何謂“客家人”

在富順縣,很多人包括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對“客家人”一詞十分陌生,更不用說年輕人了。那麼,“客家人”究竟指什麼人呢?

我國西晉惠帝末年(四世紀初)到北魏統一北方的一百三四十年間,中原戰亂,黃河中下游流域人民大批南遷長江以南,成為東晉漢族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唐朝末年(九世紀末)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又發生大的戰亂,又有大批漢人逃難到南方各地落戶。再到南宋末年(十三世紀)又發生大戰亂,黃河、長江流域的大批漢人又南下避難,甚至遠到沿海和臺灣一帶落戶。歷史上的這三次漢人大規模南遷,被當地人稱為“客家人”。他們大多住在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和臺灣等省區,在較長時期內還保存著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話”。

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

人口遷徙

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呢?

明末的明朝官軍與張獻忠的起義軍和清軍、清初的官軍與吳三桂的軍隊,幾乎連續數十年以四川為戰場連續征戰,弄得四川人口稀少,田土荒蕪,民生凋蔽。富順縣的原住人口十死八九,城內蓬蒿遍地,野獸出沒。第一個縣官錢紹隆進入縣城時,看到的是“路無行人,道惟荊棘,空城不閉”。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四川總督蔡毓榮奏請朝廷批准,動員鄰近省份百姓參加“四川大開發”,實行優惠政策,誰種誰收,恢復生產。

於是,從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起,就有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大批老百姓扶老攜幼,不遠萬里移來四川“插佔落戶”。富順縣落戶的佔了總戶數的“十之八九”,本地原住民歸來的不過二成。由於“客家人”在歷史長河中就有大遷徙的傳統,因此在閩、贛、粵、湘四省籍中,“客家人”佔了絕對多數。過去一般稱為“湖廣(指湖北,湖南)填四川

”,其實並不確切。有的甚至說祖先是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來的,那就更不全面了。

富順縣“客家人”遺風

從清初100年內移居富順縣的客家人,他們都保留著客家人的語言、風俗習慣,但久而久之,就與原住民互相交流融合,成為了新一代的四川人。就以“客家話”為例,據出生於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的劉光第文章所記,他二十幾歲時,曾會見來自福建武平的秀才謝幼翹,“尤樂聞其鄉談(即客家話),效之以寄其想慕”。因為他在“兒時曾聽之自餘祖母,後吾家無復能作武平話者”。

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

劉光第

劉光第家住趙化鎮,鎮上多福建來的客家人,他說自他祖母以後就沒有人說“客家話”了。可見在一個半世紀前,客家話已不流行了。筆者經過採訪,只記錄了幾個家庭親屬稱呼的客家話,不妨記出供讀者參考或補充。

客家人稱祖父為“爹伢”,祖母為抹抹(màmà);稱父親行大者為巴補,行二者為啞啞;稱親生母為奶母,過繼母為媽;稱叔為啞啞或休休,叔母為娘;稱父親的姐妹為姑抹(mà)、姑家。

其次在逢年過節的飲食方面也有特點。廣東人在大年三十這天(除夕),要做出春節三天夠全家吃的飯菜,俗稱“萬年糧”,寓“不愁吃喝”之意。潮汕一帶人用米粉和蘿蔔碎末油炸成“糰子”,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含“生活甜美”之意。福建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麵條,有“年年長久”之意。漳州一帶人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取“日子越過越紅火”之意。湖南人新年吃“年糕”,意思是“一年比一年高”。至於人際交往,壽婚喪祭等也各有風俗章法,均早已不實行了。

第三是住宅建築方面也各有格式。在富順縣趙化鎮外的土主廟,曾經有一座圓形大住宅,四角有碉堡,形似寨子,稱為“圍子”,就是閩粵客家人的特色。民國20年左右,土匪曾攻打這個“圍子”,進去了十多人,結果像入“八陣圖”,找不著進出道路,還死了好幾個人。

客家人在富順縣的貢獻

“客家人”從歷史上看,他們最具有黃河流域一帶漢族人的特點,是中華傳統的繼承者,他們三次大遷徙,把豐厚的中華文化帶到了長江以南、沿海和臺灣等地區,對融合和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作用。他們經過幾次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養成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優良作風,在“開發四川”的過程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

以富順縣的井鹽業來說,清初自流井鹽場遭到破壞,是“客家人”和原住民共同恢復了生產。在後來的鹽場“顏、王、李、胡”四大鹽業家族中,顏姓是最早出力的。顏姓從山東曲阜開始,唐朝時顏真卿的五世孫顏泊提兵入閩定居,再於明朝末年又遷廣東海豐,成為廣東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後人顏廷躍攜妻溫氏與三個兒子由粵隨流徙群眾入川。其子仲秀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威遠遷居富順縣自流井馬衝口,仲秀之子昌訓、昌英無意間發現“自然冒出”的鹹泉,於是煎鹽起家,不斷革新,不僅他們因此致富,對整個鹽場的技術改造和生產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富順縣的“客家人”是怎樣來的?

富順自流井(孫明經/攝)

在文化教育方面,富順縣“私塾”眾多,培育了各行各業大批人才,在31名進士中,多數是“客家人”,繆鹿蘋(正華)、劉光第、王開甲等即為“客家子弟”。在現、當代也不乏各方面的著名學者、專家和能工巧匠,只要細心查閱各姓族譜,就有可能發現來自“閩、贛、粵、湘”四省遷入富順縣的“客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