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火”一直都是危险又吸引人的存在,小时候被大人们教训了不知多少次:不允许玩火。还有关于火的成语都是刀山火海、飞蛾扑火、趁火打劫之类的,一看就知道火是危险的存在。

关于火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钻燧取火

《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左传·昭公十九年》说:“炎帝氏以火纪(记年),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淮南子·氾论训》说:“炎帝死而为灶”。

足以证明人们对火的重视和崇拜。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仅不怕火,反而围绕着火载歌载舞,并形成了一个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

节日来历

火把节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2015年西昌火把节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陆次云在《峒溪县志》中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年”。纳西族说“冬季春节为大,夏季火把节为大”。

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火把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号举行,今年的火把节是8月5日。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节日活动

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斗牛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斗鸡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朵洛荷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彝族姑娘和她的帅小伙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文化传承

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也许有人就要问了:火这么危险,为什么火把节还被作为非遗保护起来呢?

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彝族传统服饰

总的来说,火把节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其极具价值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且推动了举办火把节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火把节——人们敬畏自然、又挑战自然

警示:在参与和火有关的节目时(不管是火把节还是其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最好不要接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