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都知道大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

25个少数民族汇聚

15个民族是云南省独有

必须给你们讲讲云南这些民俗


火把节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七月火辣辣的盛夏,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占云南总人口百分之十的彝族更是火把节的主力,遍布云南的彝族人民将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把他们的热情释放在这个夏天最热闹的派对。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哭婚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抢亲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丢包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阿夏婚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剽牛庆丰收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踩月亮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树叶信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

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串姑娘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 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

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 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最奇特的书信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景颇族居住在高山峻岭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来表达。托人捎条树根,表示想念对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用线捆扎严实,请人捎给女方,则是男方的“情书”。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瑶族妇女视无眉毛为美。从十四五岁起开始拔眉。拔眉毛时先在眉间抹点灰消毒, 然后用两根线在眉间搓捻,使眉毛裹在线中拔出。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最喜欢半夜搬家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居住在祥云县的苗族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半夜搬家。据说苗族这一行为起初是为了躲避财主催租逼债,如今已成为一项富有情趣的传统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火把节”、“哭嫁”、


在基诺山寨,男女都戴耳环,而且耳环眼比较大,初见时令人吃惊。原来,耳环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否的象征。

耳环眼越大,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反之,就是懒惰、怯懦。青年男女恋爱时,喜欢赠送花束,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以示爱慕之情。可见耳环眼在基诺人的生活中意义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