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引文:依然可以學習名人們的認知和教子之道。就從走進孩子心裡,理解包容支持,做孩子的"自己人"做起。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

名人寵孩子都寵上了天際!

鄧超將自己交給女兒,心甘情願被她扎滿小辮,塗紅指甲,堆積成為落葉寶寶。孫儷任由孩子在牆上作畫,甚至把孩子的畫印在衣服上 ,穿在身上。

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王菲管大女兒叫大姐,二女兒叫二姐,自稱三妹。

大女兒竇靖童兩次棄學,一次北京四中,一次美國的音樂學院。都是尋常人家豪擲千金都換不來的機會。王菲說,你想好了,不後悔就行。想進軍歌壇,她也是兩個字:加油!

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黃磊的微博,就是一個微型《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道精心製作的菜餚,只為討好妻子女兒,他們吃得高興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圖片來自黃磊微博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給兒女們親筆寫了大量情真意切的信,成為兒女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女兒思莊從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畢業後,梁公建議女兒學生物學。但他後來知悉思莊對生物學不感興趣,立即給女兒去信說:"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智慧父母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理性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個任由自己揉捏的物件。因而,他們尊重孩子的意願,對孩子無條件信任,無延遲滿足,對孩子不控制,不壓抑,讓孩子按照內心的召喚,活成了自己。

這些聲望財富都站在人生峰巔的名人,如此無原則地"溺愛","驕縱"孩子,不怕失去威嚴,放任孩子長歪了嗎?

NO !

那些被父母洶湧的愛澆灌下的孩子,長得一個個令人驚喜:

  • 王菲離過兩次婚,兩個女兒卻得到了滿滿的愛,一個自在灑脫,一個天真爛漫。竇靖童在音樂領域初露鋒芒,前途無量。李嫣沒有受到兔唇的影響,活得自信大氣。國外大型T臺上風光無兩。
  • 黃多多才12歲,已經可以流利地用英語與外國朋友交流,走秀,演劇,出手不凡。平時做家務帶妹妹象模象樣。
  • 梁啟超被稱為"一門三院士。"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禮都是中科院院士,分別是我國著名的建築、考古和航天火箭專家。九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建樹和所長。

難道,寵孩子竟能把孩子寵成優秀人物,跟孩子沒大沒小反倒成了這些家長育兒的珍貴秘笈?

孩童時期是構建自我的關鍵時期,養育者的態度對於孩子心理情感發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叫"鏡映",就是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別人溫柔地對待我們,衷心地喜歡我們,常常讚美我們,鼓勵我們,我們就看到自己的美好和珍貴;

別人粗暴打罵我們,厭惡貶斥我們,忽略冷落我們,我們就看到了自己的差勁和卑微。

你對孩子嚴苛冷酷,孩子就緊緊縮在自己的世界,既不跟父母交流,也不跟世界發生聯繫,自卑,內向,畏首畏尾,沒有自我,永遠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不能活出自我,更無法做出優異的成績。

你對孩子溫柔謙卑,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心靈是舒展開放的,有話就講,有情緒就發出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做的與父母要求相悖,也不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為無論怎樣,父母的關愛和寬容總一旁斑守候著。

這些孩子忠於自己的內心,勇於做自己,敢於探索,大膽試錯,人生充滿了陽光和春風。

同是高貴門第,資源豐厚,因為命運的捉弄,有些人卻無法得到應有愛和寵,因而命運走向截然不同。

提起查爾斯,人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他在婚姻問題上的"作"。

放著年輕貌美,大眾情人,兩個兒子的母親戴安娜不愛,半生與風流放蕩的離異女子卡米拉鬼混廝守,在王室與全國輿論一致反對下,堅持娶卡米拉。卡爾斯王子受了什麼蠱,老邁醜陋的卡米拉如何長期取得查爾斯的青睞?

王菲管女兒叫大姐二姐:智慧父母都這樣跟孩子沒大沒小?

根源來自於查爾斯從小的遭遇。作為一個皇子,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女王母親的陪伴與寵愛。9歲被送出王宮,到最嚴厲的小學讀書,高中時,兒子參演校園戲劇演出,觀看演出的親王父親當場譏笑兒子演得像個呆瓜。

早年生活的陰影,查爾斯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對生活的掌控感,一直 在對抗整個世界,尋找自我。風趣幽默寬厚的卡米拉,給了卡爾斯王子溫暖慰藉,體諒理解。使一生拼命尋愛的查爾斯如獲至寶,再也不肯放手。

中國有句古話"寧可跟著要飯的娘,不跟做官的爹。"對於年幼的孩子,要飯的娘溫暖寵溺,自由寬厚,是孩子心中的人間天堂。而做官的爹肯定是嚴格苛刻,冷漠無情,對於正在心智成長期的孩子,是致命的打擊和毀滅。

名人們在豐富坎坷的經歷中,在孜孜不倦的向經典學習中,深諳親子相處之道是父母的無條件愛寵。他們功成名就,不必為了階層躍遷和保護而焦慮,對孩子少了一分逼迫,多了一分寬待;

少了一份獨木橋的緊迫,多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瀟灑。

我們沒有名人的資源和能力,也許拼命讀書,努力在競爭中出頭,是我們孩子的宿命。

但我們依然可以學習名人們的認知和教子之道。

就從走進孩子心裡,理解包容支持,做孩子的"自己人"做起。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