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渾身無處不丹田」

丹田,通常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的說法。而我們一般情況下所說的丹田,都是指下丹田。不管是歷代養生家還是武術家們都非常重視下丹田的修煉與作用,養生家把丹田喻為:命蒂;武學家認為丹田是:力源。丹田所處的區域是任督二脈所起之處,是十二經脈彙集之所,為男子藏精,女子受胎之府。丹田經過規範合理的練習之後,人體的先天元氣會逐漸旺盛,熾盛的元氣經由會陰,命門沿督脈上行,進而在周身循環,滋養人體的筋骨和五臟六腑,並可持久地維持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正常代謝和正常狀態。

論“渾身無處不丹田”

所以,完整系統的樁功練習是以丹田和脊柱為核心圍繞人體的精。氣。神而展開的合理規範的訓練。在針對丹田的系統訓練中,喚醒丹田是第一步。當身體骨縫初步鬆開,橫膈膜體感顯現之後,就可以通過腹逆時呼吸,把由鼻吸入的清氣緩緩地導引入丹田,同時配合會陰微提,吸氣時儘可能做到:深,綿,細,勻。在呼氣時,會陰同時緩緩舒展,並使氣感達到身體的末梢。如此週而復始,讓漸漸甦醒的先天元氣越來越熾盛,可以更好地滋養筋骨,安撫內臟。

論“渾身無處不丹田”

然而,要實現“渾身無處不丹田”的目標,僅僅喚醒丹田是遠遠不夠的。武術練習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僅從養生,健身,強身的角度來看,人體要健康強壯,無非就是使機體經絡暢通,筋骨強健,元氣旺盛,腎精充盈。所以,不管是以技擊還是以養生為目標而進行的修煉,都要做到:練,用,養三者結合,才能真正體現修煉的意義和價值。丹田的練習更是如此,當丹田的先天功能被喚醒之後,就要進一步深入“壯丹田”的練習,即通過對丹田進行:“搖,轉,滾,合,振,搓,頂,砸,納”等一系列完整而規範的訓練,使丹田的功能逐步達到“用”的目標。

論“渾身無處不丹田”

我們已經知道,脊柱和丹田一樣,都是樁功訓練體系中的核心練習內容。“用丹田”的練習,主要是通過丹田和脊柱掛力練習,使人體的“內三合”和“外三合”達到合頻一致,讓樁架不管是處於靜態還是動態,都能保持渾圓的狀態,即:在任何態勢裡,都能養成懸住丹田,五弓撐拔的態勢,也只有這樣才能把身體逐漸訓練出筋膜強健,內氣充盈,高度協調,靈敏有度的矯健之態,才可實現由祛病,健身到強身,防身的目的。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發力,攻防,對抗的技巧練習,才顯得更具意義和效果。

論“渾身無處不丹田”

基礎的丹田與脊柱的掛力練習通常是經過:在靜態中,通過尾閭勾住丹田進行前後,左右,開合,上下等發力的練習,逐步過渡到動態中,進行以上發力的混合練習。再通過“合四象”“推樁”“開,合,牽,送,轉”等一系列完整的訓練,全面掌握並嫻熟掛力的技法。只有當機體具備“無死角”擊打的能力時,方可真正理解“渾身無處不丹田”的奧秘和價值。所以探討任何功理都不能脫離其前提條件,只有在完整系統的功法體系內,經歷不斷深入地規範合理的磨練,才能真正實現:“擊,可用;靜,可養”的目標。

======================

作者,鮑雪峰。致力於通過視頻課程,

普及完整系統的樁功理念,以及通過一對一的視頻講解輔導,

規範樁功的合理練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