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 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並且有明一代276年曆史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鑄錢經常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大明寶鈔裡外都透著一個“大”字,它的面額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其中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是地道的“大錢”。

大明寶鈔基本上沿襲元代鈔制,在版面設計上更加簡介勻稱,文字簡練,刻工細膩。鈔體為豎長方形,花欄內為龍、纏枝番蓮、雲氣紋等。內欄上端書寫鈔額,錢圖兩邊為“大明寶鈔”、“通行天下”九疊篆文8字。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發行數量又無限制,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不到二十年,便趨於衰敗。

大明寶鈔的進步性

一、明代276年曆史只用這一種鈔票,而且始終集中在中央政府印製發行,使幣制有更大的統一性;

二、面額以一貫為最高,即使到後期發生通貨膨脹,也沒有發行大鈔。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下面來倆接下明朝各種版本的通寶。

洪武通寶

吳二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同年三月,開鑄“洪武通寶”錢,仍繼大中錢式,行五等錢。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各省除少數省外,都沒有鑄錢爐,年鑄錢約十九萬貫,其中洪武五年時鑄錢最多。洪武《鑄錢則例》規定,鑄錢應用生銅。但當時銅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廢錢和舊銅鑄造,因銅質複雜,純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寶”成色不一的情況。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朱棣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於外交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錢,“至九年又差官於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宣德通寶

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造,版式為小平錢。鑄量少於永樂通寶,版別統一,幾乎每一枚都是精工製作,未見質量低劣者。如今存世量已不多。“德”字偶有省去一橫的,稱作“省一宣德”,比較少見,價格頗高。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弘治通寶

大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因紙幣政策崩潰,寶鈔信用無法挽回,而重新開爐鑄錢,鑄行“弘治通寶”。弘治錢因含錫過多而質地不佳,流傳於今多數漆黑漫晦,有損一代氣象。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嘉靖通寶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鑄造。“嘉靖通寶”是方孔圓錢,直徑一般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錢重為每文一錢二分,鑄錢成色為每用銅一斤加好錫一、二兩。但改制之時,孝宗已崩,武宗已繼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鑄的弘治通寶錢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錫鑄錢,卻成為嘉靖,萬曆朝鼓鑄銅錢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鑄嘉靖通寶存在銅色偏白現象,即所謂“白銅錢”。另外,嘉靖通寶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隆慶通寶

隆慶通寶,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始鑄,皆為小平錢,錢面真書直讀,文字端正,鑄工精美,光背無文。隆慶通寶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兩京鑄錢僅二萬貫(約2000萬枚),傳世甚少為,一說僅用於當時發官俸之用,故精美量足屬明代稀有泉品之一,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萬曆通寶

明朝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公元1573)鑄造。仿造嘉靖錢制,有小平,折二兩種。光背者比較多見。少數小平錢背有“工”,“天”,“公”,“正”,“江”,“河”,“釐”等字,其中“釐”表示值銀一釐。背“河”,“戶”者極少見,價格頗高。折二錢鑄量也多,製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價格頗高。還有銀質“萬曆通寶”錢。

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萬曆通寶錢有折二錢,也為真書直讀,狹郭,雙點通,錢徑為2.8釐米;“萬曆通寶“大錢傳世只有一枚,為孤品。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泰昌通寶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因其在位僅一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朱由校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天啟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大錢鑄期不過三年;

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崇禎通寶

崇禎通寶,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2~2.6釐米(實測最大徑2.6釐米),重約3~6克;當二錢徑一般2.7釐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釐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弘光通寶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於崇禎至弘光年間(公元1644年10月至1645年4月)所鑄造。版別比較複雜,分小平及折二,小平分南京版、鳳陽版、桂林版、貴陽版、背星、背鳳等版別。折二分背貳、楷書光背二種。

朱由崧稱帝的當年(1644年)農曆十月(公曆10月底),開始鑄造弘光通寶。弘光通寶版別比較複雜,分小平和折二兩種。小平分南京版、鳳陽版、桂林版、貴陽版(黔版)、雲版、”背星、等版別,其中“鳳”指省鳳陽,為馬士英鑄於安徽鳳陽。桂、黔版、雲版、”背星、等版別應為永曆朝補鑄。折二分背貳、楷書光背二種,存世均稀。

楷書光背傳世僅見於《戴拓》一枚。為試鑄性質。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隆武通寶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

隆武通寶屬於南明鑄幣,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分背有文及無文兩類。

目前光背小平錢存世較豐。小平有背星紋及戶、工、南、留等字。背無文小平錢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筆畫分上、中、下點區別。折二錢直徑約29毫米,重6克左右。

此外還有“隆武通寶”鐵錢,較為罕見。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入閩,俘隆武帝,隆武帝絕食死於福州囚處。唐王政權滅亡。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大明通寶

南明魯王朱以海被奉為監國於浙江紹興時所鑄。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魯王逃亡台州(今浙江臨海)避難,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國維、張名振等擁立於紹興監國。當年12月鑄行了大明通寶。朱以海奉為監國後,繼與福州唐王朱聿鍵政權相互傾軋,魯監國元年(1646年)6月,清軍渡錢塘江攻打魯王政權,張國維兵敗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張名振等護衛流亡海上,後依鄭成功居金門病死。

大明通寶材質有紅銅、黃銅兩種,鑄造不精,只見小平錢,背鑄“戶”、“工”、“帥”等字,也見光背平錢,有的背“帥”在穿上,也有穿右“帥”字。初鑄錢徑26毫米,後鑄錢徑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寶鑄量少,古幣市場上難覓,市場價位相對高,光背及“戶”、“工”字普品,背“帥”字的價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曾有泉家認為,明朝嘉靖年間鑄過大明通寶,但史無記載。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永曆通寶

明昭宗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時鑄“永曆通寶”。此錢版式多種,可分四等,小平錢徑2.5-2.7釐米,重4-4.8克,折二錢3釐米,折五錢3.2釐米,折十徑3.5-4.5釐米,重10-26克,輕重大小懸殊較大,除光背者,小平錢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粵輔明定國,尚有記局,記值等,折五背文五釐,折十背文壹分。雖永曆帝在位16年, 臺灣永曆錢甚至流通時間達37年之久,但永曆政權滅亡後,永曆錢開始銷燬改鑄,加上清廷後來大力回收銷燬,永曆錢的存世量在明年號錢中不算多。

縱觀中國貨幣史(八):明朝錢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稱帝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監國朱以海在江浙鑄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鍵據福州鑄隆武,永曆帝朱由榔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朝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又鑄昭武通寶;其孫吳世璠即位後鑄洪化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