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縱觀三國曆史,蜀國、吳國都曾面臨比較嚴重的少數民族問題,但處理的結果卻大不一樣——

為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不到半年,諸葛亮一勞永逸搞定南蠻叛亂

劉備死後,南中三郡勾結南蠻首領孟獲等叛亂,諸葛亮於225年春(“五月渡瀘”)發起南征戰役,三路進兵,連戰連捷,到225年秋基本平定南中。

諸葛亮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戰後大量吸收當地部族首領參與地方治理,採取“不留兵,不運糧 ”的政策,實現了穩定南中的目的。南中不但不再成為蜀漢北伐的拖累,南中的物資、人力(無當飛軍)還支持了蜀漢北伐。

為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歷經30餘年,孫權才遲遲搞定山越

建安八年(203年),孫權第一次西征黃祖,正待破城之時,山越復起,嚴重威脅東吳後方,迫使孫權撤兵。孫權東撤後,派呂範平鄱陽(今江西鄱陽東北),程普討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擔任山越活動最頻繁地區的縣令長,花了很大力氣,才初步平定各地山越。但是,山越之亂也讓孫權錯過了利用曹操平定河北的空隙,進一步染指江淮、兗豫的可能性。

《三國志》有明確記載的山越首領就有10餘人,包括潘臨、彭綺、彭式、費棧、祖郎、嚴白虎、金奇、毛甘、黃亂等。

光是彭虎、彭綺、彭旦這一支山越,就在三十餘年間發動過反抗東吳政權的三次大規模起義,每次都聚集起數萬人的規模。直到嘉禾六年(237年)才被陸遜徹底剿滅。

因為有山越在後方的不停搗亂,使得孫權無法專心致志對付曹操、劉備,錯過了不少戰略、戰術的好時機。

為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為什麼山越比起南蠻來那麼難剿滅?

一、山越人數比南蠻多很多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命陸遜征討會稽、丹陽、新都三郡的山越,將俘獲之人強者為兵,羸者補為民戶,得精卒數萬人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討伐山越。諸葛恪採取“囚籠政策”,將山越分割包圍,只修繕藩籬,不與交鋒,等到莊稼熟了,派兵搶奪山越的糧食,以飢餓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諸葛恪將其中精壯四萬人選為兵士,餘者遷至平地充作編戶。

而南中叛亂,學者估計諸葛亮的剿滅兵力大約2萬人,叛亂武裝合計也就1.2萬人,兵力規模遠遠小於山越的規模。

為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二、山越的文化技術水平高於南蠻

有一種學術觀點認為,山越並不是未開化的少數民族,而是伏居山地的漢人,他們是春秋時越國人的後代,至少在山越中有大量的漢人。他們是乘戰亂,佔據一方,不受政府管束,不繳納賦稅的割據武裝。所以他們的武器裝備、戰術素養都並不比漢人差。南蠻雖然民風彪悍,但其他方面都遠不如蜀軍。因此,東吳對付山越付出了更大的力氣。

為什麼諸葛亮一戰搞定南蠻,孫權三十多年才搞定山越?


三、安撫手段上,孫權不如諸葛亮穩妥

雖然對待山越,東吳也採取鎮撫結合的手段。但從歷史文獻看,東吳對山越總體還是以鎮壓為主。核心戰略思想是,把山越趕出山地,一部分補充兵源,一部分充當編戶。

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控制南中的意圖,只要你不給我北伐添亂就行,所以諸葛亮給予南中的自主權是比較大的,諸葛亮還注意發展南中的生產,把先進的耕作技術傳給南中,這樣給南中的老百姓(包括少數民族)還是帶來了實惠。因此,南中在諸葛亮南征後一直相對穩定,只有零星的、小規模叛亂。

綜上所述,孫權用了三十餘年才搞定山越,也就不足為奇了。拋開三國爭霸的格局,對於中國南部地區的開發,確實是孫權給中華民族留下的重要歷史遺產。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