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道教概括

台湾道教概括

台湾的道士多系居家修行的道士,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种。乌头道士分茅山派系(玉京道士)、清微派系(天枢道士)、武当道系(北极道士)、正教系(玉府道士)。红头道士法脉源于福建的道教派别,分天师派、灵宝派、神霄派、闾山三奶派。乌头道士的斋醮科仪,多本于道藏。美国学者萨梭在台湾收集编撰的《庄林续道藏》,其中第一部分金箓、第二部分黄箓、第三部分文检和秘诀,是乌头道士斋醮时使用的经典;第四部分闾山神霄小法,是红头道士作法事时使用的经典。乌头道士使用的经典,科仪源流来自《正统道藏》,而红头道士使用的经典,在《正统道藏》中却找不到根据。乌头道士作的斋醮法事,是道教传统的金箓、黄箓科仪,而红头道士作的道场法事多为禳邪解厄,还夹杂吞刀踩火等民间巫术内容。

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在台湾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在台湾民间,每逢地方遭遇灾变,地方士绅耆老,就要请道士建斋设醮,在庙观或村庄广场设斋醮祭坛,露天向天神、地祗及众神许愿祈求。醮期有定期性和临时性两种,道教节日、神仙圣诞日举行的斋醮法会属定期性的,而平日应斋主祈请举行的法事即属临时性的。台湾斋醮时间较长的是五朝醮。建醮是民间大祭典,尤以农历九、十、十一月举行最多。

台湾道教概括

近几十年,在台北有3个道教教团组织,即台北道教会、台湾省道教会及中华道教会。在台湾的道教会组织,其成员有所谓团体会员及个人会员前者指宫、观、庙、堂、祠、社、院、坛以集体名义入会,后者指道教信徒个人、会员有居士、道士、教士、鸾士、乩士、相士、信士七种称谓,其中除了“居士”中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外,其余均属职业或半职业宗教人员。而一般的道教信徒是不参加道教组织的。

对于民间形形色色的教团组织,台湾当局一方面主张使他们合法化及公开化,使之归入传统正式宗教,另一方面则禁止任何教团在民间暗中传教。台湾当局及道教组织总的来说对道教持一种宽松的政策,因而现在台湾道教界所包括的教派远比大陆传统道教复杂得多。所包纳的教派及民间教派大致有:

(1)天师道(或名正一道):台湾道教的主体道派。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曾受抑制与摧残,正一道坛转入乡村秘传独授,无整体组织。1949年张恩溥入台后,在台北设置“嗣汉天师府住台办公处”。

(2)理教:明崇祯年间杨来如所创,以“仙佛合宗”为号召,以《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其仪式礼法,修心养性皆遵道教。在台北市中华路174号本愿寺旧址成立“理教总公所”、“台湾清心堂公所”,在基隆、桃园、台中、台南、高雄各地亦设有“公所”,还建立有“中国圣理书院”。

(3)轩辕教:今人王寒生创立的宗教,所祀最高神为“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其义理以儒墨而合于道,其经典以《轩辕黄帝经》地十四章219字为依归(此为清儒严可均于古籍中选钞其合于无为自然之道旨者),自称为新道教。其总部原设台北市南投区,后移台北县新店市。主要庙宇在台北市大同区黄帝圣宫与台南市轩辕黄帝庙。

(4)夏教:明嘉靖林兆恩创立,亦称“三一教”。林著有《林子三教中宗统论》36册,主要教义即提倡三教合一。信徒多在台北及基隆地区,主庙设在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一段的龙山堂与林森路的养兴堂,另有同善社、世界红十会也标榜三教合一,列入夏教系统。

(5)天德圣教:系旧罗祖教(斋教)衍化而来,清末四川乐至县肖昌明创。1974年台湾王笛卿成立“天德圣教委员会”,1975年又成立“天德圣教中华民国总会”,会址在台北市内湖区碧湖新村一街27号。主要道场有新竹湖口天德圣堂、高雄廿字圣道堂。教义宣扬“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共20字。主张融合天、基、佛、道、伊五教经义。

(6)瑶池金母信仰之教:主祀瑶池金母,陪祀东华大帝。其信仰来源,一为民间“无生老母”信仰,二为道教王母娘娘的传说。起源于1949年6月13日台湾花莲吉安乡的苏列东(由大陆去台),自谓王母娘娘神灵附身,显示灵应,后建庙参拜。总堂设于花莲吉安乡,在台湾全省各地成立分坛及布道所,共260余处。

(7)斋教(又称罗祖教或无为教):一般分为龙华、金幢、先天三派,皆以“无生老母”为信仰核心。明万历年间姚文宇创立,清乾隆年间蔡普荣由福建传入台湾,以台中以北为传教中心。后斋教没落,少数部分改祀他神。

(8)一贯道:公元1922年张天然创立,曾流行于华北、华中,1946年传入台湾。现有18个支派。以信奉“无生老母”为主。一贯道在台湾曾被取缔,禁止流传,至本世纪70年代,一贯道适应激烈倾轧、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情况,将原来灵异色彩很浓的教义,逐渐转变为以宣扬道德伦理为重,因而有新的发展趋势。一贯道在台湾发展很快,有不少大企业家、大商人及知识界人士参加,其讲道人员,不少是大学毕业生充任。一贯道主要以经商传道,亦商亦教。(大陆曾定为邪教,此处谈历史因此收录)

台湾道教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越天在《告海内外同道书》中说:“凡不流于邪僻诬妄者,皆应认其同道,而不强其从同。至于修炼、积善、经典以及符箓、飞鸾、占验、方伎等,则各有所信,各有所得,而不损及社会,则神道建教,以天誉济人欲之穷,本是自亦愿各方不多干涉。”正因为如此,台湾道教派别林立,形成台湾道教的一大特点。

摘自《中国道教源流》

台湾道教概括

台湾道教,属于中华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台湾居民多为大陆移民,认同继承中华道教文化,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有所不同,带有一定的闽南地方色彩,特色信仰是对妈祖的崇拜。

台湾道教近现代道教信仰人口与就其影响力至今还影响着台湾居民,而台湾在来说亚洲区为道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从日治时代至今道教宫庙一直深入民间宣扬,而道教也一直气势如虹发展着。

今天中国台湾的居民,只有少数属于土著的中国高山族同胞,大多数是由祖国大陆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移民们来到台湾,自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宗教信仰。

台湾群众信仰道教非常普遍,大的城镇建有众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道教小庙。据1994年12月9日台湾《中华日报》报道,台湾道教庙宇共有八千余座。台湾的宫观中供奉的神仙主要是天上圣母(妈祖)、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和关圣帝君(关羽)。

台湾道教近现代 道教信仰人口与就其影响力至今还影响着台湾居民,而 台湾在来说亚洲区为道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从日治时代至今道教宫庙一直深入民间宣扬,而道教也一直气势如虹发展着。

台湾道教概括

2台湾信仰组成

今天中国台湾的居民,只有少数属于土著的中国高山族同胞,大多数是由祖国大陆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移民们来到台湾,自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宗教信仰。台湾群众信仰道教非常普遍,大的城镇建有众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道教小庙。据1994年12月9日台湾《中华日报》报导,台湾道教庙宇共有八千余座。台湾的宫观中供奉的神仙主要是天上圣母(妈祖)、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和关圣帝君( 关羽)。现今台湾有三分之一的同胞都信仰妈祖,全岛共有妈祖庙500余座,也有不少民间道教结缘结构,如易算杏林,玉京混元等知名组织。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有400余座,供奉关圣帝君的庙宇有300余座。下面简要介绍几座台湾的著名道教庙宇。

台湾道教概括

3台湾首庙天坛

坐落在台南市。原称天公庙(天公是台湾民众对玉皇大帝的称呼),1983年改定为现名。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时,就是在天坛原址上祭告天地的。此後台湾官民集资在此建庙,主祀玉皇大帝,同祀斗母、三官、北斗等。全庙建筑为三进宫殿式。前殿龙柱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造,正殿龙柱为同治年间(1862-1875年)所镂。石材来自大陆,雕刻细密,造型古朴,堪称精品。正殿无神像,置神龛一座,内奉玉皇大帝圣位。殿外楹柱上悬有「一」字匾,为台南古都三大名匾之一。後殿主奉三清,是道士举行日常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这里均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台湾道教概括

4宜兰三清宫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1971年开工建造,1983年正殿工程正式完成。1985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90年第二期工程--左右两殿竣工。此後又有扩建。现在主要建筑有三清圣境牌坊、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弥罗殿(供奉玉皇大帝)、妙罗殿(供奉救苦天尊)、圆明殿(供奉斗姆天尊)、九龙壁、回廊、文化大楼等。该庙由台湾「中华道教会」定名为「台湾总庙三清宫」。

台湾道教概括

5台北行天宫

位于台北市民权东路。创建于1943年,主要供奉关圣帝君。台湾商人以关圣帝君为保护神。一说 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认关公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说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所以行天宫的香火一年四季都十分旺盛。

6台南府城隍庙

坐落在台南市青年路133号。相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後所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当是台湾省首座城隍庙。台湾当局定其为二级古迹。府城隍庙的建筑为闽粤式庙观风格,方座台基,屋顶为硬山式无翘屋脊,殿墙上有泥塑彩色浮雕,龙柱、石狮、石枕等装饰一应俱全,华丽堂皇。正殿前有拜殿和龙虎殿。正殿奉祀台南府城隍,坐像垂拱,面容温和淡泊,恩威并济。後侧有五尊大小不一的镇庙城隍。陪祀的有七爷立于左侧,八爷立于右侧。另有二十四司和文武判官等塑像。城隍信仰自唐代以後在中国社会就已相当兴盛。明时对祭祀城隍已定礼制,形成天下城隍、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和县城隍的神位等级体系。该城隍庙的等级为府城隍。

7高雄道德院

坐落在高雄市三民区金狮湖畔,由郭腾芳道长于1960年发起修建。当年建成主殿供奉三清道祖。此後陆续建成前殿、中殿、後殿。前殿名太极圣殿,主祀玉皇大帝,陪祀南北斗星君。中殿名无极殿,供奉太上道祖。後殿名万神总元殿,神龛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三清和玉皇大帝,下层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和北极紫微大帝。整座宫观巍峨壮观,前临碧波粼粼的金狮湖,後依钟灵毓秀的狮子山,建筑采用华南式,檐上剪粘繁复精细,庙中雕作彩绘,皆有可观之处。

8台湾道教现状

台湾的道士大多属于正一派,也有全真派、武当派、崆峒派的。不过,无论属于什么派,台湾道士多系居家道士。台湾的道教组织主要有台湾省道教会和「中华道教总会」。台湾道教宫观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救济方面,日益发挥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建立医院、社区活动中心、音乐中心、图书馆、民众阅览室、运动场、举办国学讲座班、书法美术班、养生修炼班、舞蹈班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台湾道教的根在大陆,祖庭在大陆,近年来,台湾道教界人士经常到大陆的宫观谒祖朝圣,并与大陆道教界共同举办一些重大的道教活动。大陆道教界亦多次应邀派代表团前往台湾参观访问。海峡两岸道教界人士的频繁交往和交流,这对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于弘扬道教文化,都是有益的。

9道教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

台湾道教概括

台湾道教概况

明万历十八年(1590)出身福建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首先抵达台南。尔后,清乾隆五年(1740)茅山派传入台湾北部,道光三年(1823)清微派也传入台湾。以上都属正一派,而全真派始终未传入。

另一方面,随着明季以降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台,原在大陆作为民族神、乡土神、行业神等守护神而广受膜拜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广泽尊王、三山国王、城隍、土地、清水祖师以及“王爷”、“元帅”等民间祠祀纷纷渡海,而且因移民乡情所寄,在台湾的香火更加旺盛。这些民俗信仰在大陆时就与道教正一派及其部分地方变种具有一定的天然亲和力,到台湾后,经过长期的传承衍化,已有不少在名义上归属于道教系统,造成台湾道教宫庙总数大大领先于其他宗教。这种“民间道教”也许应该说是历史上最早传入台湾的大陆固有崇拜形式。

台湾的道士由于派系的区别,有“乌头法师(乌头司公、乌头师公)”和“红头法师(红头司公、红头师公)”之分。“乌头”、“红头”的称呼,来源于其道服冠巾的颜色。“乌头”包括茅山派、清微派、武当派等正统正一派系,继承传统祭炼法诀,其经典收入《道藏》。“红头”包括宋以后渐入杂流的神霄、庐山、三奶诸派,没有规定的正宗仪式,经典多未收入《道藏》,故被“乌头”视为非正统的道士。实际上,“红头”的存在,是道教与台湾民俗水乳交融的反映。据说,以往“乌头”因有经办丧葬的资格,“红头”则无;而现在二者的作法对象和范围已有混淆现象。

台湾道士实行家居火宅。其宗教功用主要表现在运用符,醮仪祈福禳灾、驱魔度亡等,也有不少人从事算卦占卜、扶乩飞鸾的活动,钻研经义、修持炼养的风气不浓,戒律也比较松弛。

1949年,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第63代“天师”张恩溥携子张允贤及祖传剑印到台湾,次年在台北设置“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公处”,创立“台湾省道教会”,以正一派领袖身份开始在台湾传教授牒。1957年,在台北“天师府”内设“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试图统理台湾道教教务。1966年2月13日,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通过《章程》后休会;

1968年7月11日该会召开“第一届第一次理监事会议”,推张恩溥为理事长。1969年12月25日张恩溥逝世,因其子张允贤已故,由其堂侄张源先摄理第64代“天师”位。现任“中华民国道教会”理事长为台北指南宫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高忠信,该会下辖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3个分会,21个支会。“道教会”的组织十分松散,有大量归属道教的宫庙并未入会。据统计,到1991年底,台湾地区登记在道教名下的宫庙共6777座,非团体会员者就有3052座,占45.03%。同期台湾道教教职人员共31640人,其中男28270人,女3370人;登记信徒990436人,如加上未登记者,信徒达274.4万人,宫庙达8044座(1990年底数字)。道教界在台湾还开设有幼稚园169个,图书馆445个,康乐中心882个,出版定期和不定期刊物308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道教文化》、《道教学探索》等;近年,又创办了一所“中华道教学院”。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台湾的道教宫观数量为18274座,是各宗教之首;登记信众为7,600,000,仅次于佛教(佛教信徒为8,086,000)。

台湾著名的道教宫庙有台北指南宫、行天宫、高雄三凤宫、苗栗三山国王庙、台南大天后宫、东港东隆宫等。在许多宫庙中,奉祀对象五花八门,将台湾道教与民俗信仰相结合的特点和中国近古以来三教融通的趋向表现得非常充分。据统计,6777座道教宫庙中,奉祀主神在5尊以上者有2748座,占40.55%,陪祀对象超过20尊的也占到18.17%,都高居于各教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