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知情」的雷軍收下99億,比李河君聰明多了

8月22日,上市之後的小米公佈了首份財報,其中行政支出一項高達104.57億元,同比增長4469.6%,原因是,公司向董事長雷軍支付了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99億元。

“毫不知情”的雷軍收下99億,比李河君聰明多了

這超越了劉強東在京東上市之前獲得的41億元獎勵,成為中國史上,甚至全球公司史上的最高紀錄。

而且據小米副總裁說,這筆薪酬雷軍“毫不知情”,是幾個股東開會給雷總加薪的,就這樣,雷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收到了99億。

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排名顯示,雷軍持有小米的29.40%的股份,財富達到162億美元,但這只是個數字,隨著股價的漲跌會時刻發生變化,最關鍵一點,這些股份未必能變成現金,還不如99億人民幣的薪酬來得更實在,這也是雷軍的聰明之處。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財富

財富是多維的。

傳統意義上,人們總以為財富是一維的,可以用一個數字衡量。比如丈母孃總喜歡打聽,這個人有多少錢啊,從而判斷張三好,還是李四好。

其實,財富就像一塊水晶,在不同的燈光下,會有不同的反光,需要通盤考慮。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兩個年輕人,A有500萬元存款,B有三套房子,價值1500萬元,但是有1000萬元貸款。看似這兩人的財富總量是一樣的,但真實實力和財富的未來走向卻相差很大。

資金流動性越好的可能越是貧窮的人,在窮人手裡,幾乎全是現金或類現金,因為他要隨時準備付下個月的生活費。而越是有錢的人,他的資產中現金部分就越少,也就越難以比較真實的財力大小。

例如馬雲的主要財產是阿里巴巴,王健林的主要財產是萬達集團,Google的主要財產是搜索引擎、未來科技。所以要問Google的“未來科技”值多少錢,這是沒法估算的。有些黑科技是為了下一個時代研發的,很可能還處在燒錢階段,根本沒有產出。

那如何衡量這些企業的財富呢?

新的財富衡量方式

這時候,就產生了絕妙的好辦法——證券化。

證券化的發明從學術上講,相當於“降維”。財富的本質是多維的,難以估算的,所以頂級大富豪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排名。但是證券化之後,就把複雜的公司估值簡化成了一個維度:股價。

通過證券化,把阿里巴巴集團切碎,每股180美元,賣25億股,那麼它的總市值在四千多億美元左右。

現在,財富又變成“一維”的了,富豪的公司值多少錢,今天又賺了多少錢,只需要簡單地用“股價×股數”算一算就清晰明瞭,所以人們興奮地認為證券化算出了財富數值,但其實這套理論是錯誤的。

10億股票引發1000億的損失

證券化是對的,市場的有效性也是對的,但偷換了一個概念。

大家廣為傳播的“馬雲身家3000億元,馬化騰身家2000億元”之類的說法,其實都是偷換概念,舉個例子——著名的中國前首富李河君

李河君是“漢能薄膜發電”的主席,集團港股編號00566。在幾年前,李河君是絕對的風雲人物,“漢能薄膜發電”在香港上市後,經過四年的不懈拉昇,每股股價從0.15元拉昇到9元,漲了60多倍,納入恆指成分股。

在此期間,公司的市值暴漲到3500多億元,李君河個人財富超過3000億元,幾乎逼近李嘉誠。

這時如果按照“股價×股數”的公式來推算李河君的財富,他絕對是重量級富豪,可是在2015年5月20日,“漢能薄膜發電”發生了雪崩似的股災,短短20分鐘之內,股價下跌了47%,市值蒸發1300億元,李河君本人財富損失1000億元。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區區的10億元港幣進行了拋盤。

為什麼區區的10億元港幣,竟然能造成1000億元財富的損失?李河君作為一個千億富翁,把這10億元拋盤接下來不就得了?

其實,“財富”並沒有損失掉,是理解財富的方法有問題。

“漢能薄膜發電”騰飛前的股價每股0.15元,而在後來的幾年裡面,公司的營業額與淨利潤也沒有革命性的增長。因此“漢能薄膜發電”合理的估值,翻60倍之前的,應該是40億—50億港元。所以,這就是一家幾十億市值的公司,李河君就是一個幾十億身家的商人,而使用“股價×股數”的方法來計算李河君身家是錯誤的。

真實的情況是,李河君的企業是一隻老莊股,隨著莊家的出貨,股票的價格下跌是非常快的,等他把80%的股權賣光,淨到手也就幾十億。所以,從根本上看,李河君就是一個幾十億級別的富豪而已。

對比一下現在的小米,發行價是16.8港元,週三收於 17.54 港元,據此計算小米市值在 4342 億港元(553 億美元),期間一度破發,一系列數據也表明,小米的未來增長空間並不明朗,故事依然不好講。

從行政支出中為雷軍開出99億的薪酬,顯然更像是是落袋為安,與千億富豪的名頭相比,還是99億更實在。

當然,雷軍帶領小米創業八年,99億的獎勵也是理所應當,只是相對其他上市公司創始人而言,雷軍更是個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