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設計經驗203條,值得珍藏(2)

31.模具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需要進行型修,修模仁的過程中,儘量不要用油石,因為多次使用油石會使模具變形;最好用削好的軟木或軟竹筷。

32.有滑塊的模具中,#102 與#103 板之間應該加四個支撐拄。

33.成形裡面夾有入子外面包有模仁的部品時,要考慮二次抽芯機構,以免脫模困難,造成部品損傷;如果入子在固定側或滑塊上,常常先抽入子;如果入子在可動側,又與固定側靠破,可以把入子的沉孔做深些,頂出時先把部品頂出,再脫出入子。如不靠破,則應先脫入子,則應該變更相應的模具結構。

34.固定側與可動側之間的靠破面如果為非垂直開模方向的平面,則應該設計成斜面,以減少因摩損而形成飛邊的可能,同時也使靠破時形成預壓,加強兩個面的貼合,設計時長度方向應該設計成+0.02 的正公差,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當固定側與可動側有脫模斜度時,要小心考慮因固定側與可動側脫模斜度方向相反,在靠破的斜面處會形成與部品設計原圖不符的接痕,考慮不周還會形成難以消除的毛邊或斷插。

35.當固定側需要咬花時,固定側的外形尺寸應該根據咬花程度,設計時單邊小0.03-0.05mm。

36. 電極的拋光一般用1000 的砂紙精拋,但外觀電極需要用1200 以上的砂紙精拋;模仁的拋光用1500,但要求有鏡面的則要用3000 的砂紙,最後用鑽石膏和脫脂棉來精拋。配入子時,先用400 的砂紙,再用800 的砂紙,不過,日本模具中入子好象用了1000-1200 的砂紙進行拋光過。

37.塑膠齒輪成形後,對齒輪參數的測量主要齒頂圓和跨齒厚,如果兩齒輪靠得太緊,或太鬆都會影響到傳動性;跨齒厚的測量有專門的測量儀器。

38.模具設計中,如果部品的肉厚不均勻,而部品的澆口均勻分佈,則容易產生澆注不均的現象。

39.用PC+30GF 製造的齒輪,雖然在成形的尺寸方面比較好,一般可以一模四件,但是其剛性,耐磨性等不如PBT+GF30,因此,雖然PBT 在成形方面尺寸不易控制,只能一模兩件,但是象Olympus 這樣注重品質的廠家,在品質與成本面前,還是選擇了品質。

40.模具設計中,為了不影響部品的使用,常需在部品表面凹進一塊,讓澆口剪斷殘餘低於部品表面,內凹深度以滿足澆口殘餘低於部品表面的前提下越淺越好,一般為0.3-0.5mm,太深則會影想成形時的尺寸。

41.為了改善部品距離澆口較遠端的填充性能,可以在這些部位開設逃氣槽,增加入子;這一點,設計前尤其應該考慮的,定結構時,應該有這樣一種觀念:儘量讓流體在模腔內流動時各個部分的壓力,溫度均恆。

42.部品肉薄,成形困難的模具,通過加大點澆口可提高其成形性能,但是並非越大越好,如果過大,澆口剪斷時會從部品上撕下一些肉,形成一個凹坑,同時,部品的取向作用會增大,易變形。因此點澆口以¢0.5-1.2mm 為宜。

43.電火花加工中,放電間隙和加工精度有直接聯繫(一般認為為3:1)。

44. 大模仁的壓緊塊斜度為1°、3°、5°

45.為了便於斜銷頂出,設計時應該把斜銷設計得比正常短0.1-0.3mm,即該部份肉比正常厚0.1-0.3mm。

46.設計模具時首先應該考慮零件的加工工藝,儘量避免使用放電與線割,而要儘量考慮使用銑床和磨床的方式,因為從加工成本、加工精度與加工時間來說,前者都比不上後者,雖然慢走絲線切割的精度不錯。

47.設計時應該避免形狀簡單,但又需大面積的平面放電,既費時,精度又難保證,而且加重鉗工的鉗配工作量。

48.設計時應該儘量避免階梯形的又需要面與面相互貼合的上下模仁設計,這樣常常難以加工。

49.超聲波打磨的缺點為容易因為手感把握不準確,而使模具表面形狀失真。

50.模具的量產要求為10000-15000/月時,模仁材料為NAK55。

51.好的注塑機可以通過調整參數,進行5 段以上的分段注射,如可以設為第一段為填滿流道;第二段為填滿部品的三分之一;第三段為填滿部品的二分之一……等等。從而可以通過分析這幾種情況下的部品填充情況,來解決注塑中所存在的問題。

52.對一些部品成型困難,或表面有要求,或有些部位精度在前幾次試模中尺寸難達要求的模具,試模時考慮使用多級注射成型。

53.注塑機中日本與臺灣機都可以進行多級注射成型,但一般來說,臺灣機除了能改變注射速度和。。。。。之外,還能改變注射壓力。

54.模具的cavity number 的確定因數有:單件部品的成形費用,平均每件部品的模具製作費用,部品精度要求,模具製作難易程度等決定。

55.成型有腐蝕性樹脂是模具材料要選擇耐腐蝕材料,或在模具表面作防腐處理;成型含玻璃纖維等高強度填充材料的樹脂時,模具零件必須有相應的硬度。

56.水管離模仁的距離應大於4mm。

57.如果預估部品成型困難,需要增加成型壓力,則設計時要考慮模具的強度,加大模仁的強度,增加支撐柱,並要注意貼合面之間的公差。

58.精密模具設計中不應該考慮強制脫模機構,否則對模具的量產性、部品精度、甚至部品表面有很大的影響。

59.模具設計中,從成本和製造角度來說,儘量避免滑塊和斜梢機構。

60.如果銑床加工完後的模仁餘量只剩15~20 條,一模兩到四件,則即使是清尖角的電極一般一粗一精就可。

模具設計經驗203條,值得珍藏(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