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类人:收回事业编,改为聘任制!

根据改革条例,2020年前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将会整体完成,坚持简编控编的原则,提高准入门槛;有三类人将会失去事业编,改为聘任制。

这三类人:收回事业编,改为聘任制!

对于上面这类人,是文件中最先被“调整”的对象,条例正式内容为“不纳入编制管理,取消其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取消了“事业编”的名头,但是工作内容、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都跟以前一样并无变化。

这三类人:收回事业编,改为聘任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编教职工为233多万,公立医院自在编人数为800多万;这1000多万人将会先进行实名统计,然后减员,最后收回编制。编制收回之后,未来新进人员将采取聘用制的方式录取。

二、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编人员

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在规划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的同时,相应核减事业编制,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原有人员中,对于极少数人通过考核将可直接转为公务员行政编!

这三类人:收回事业编,改为聘任制!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未来2年内,将全面实行转企改制工作,收回事业编制(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对于挂事业单位牌子以营利为目的的食堂、宾馆等都已经逐步退出了事业单位序列)。

三、事业单位体系中工勤岗员工

工勤岗又叫做工勤技能岗,一般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未来为了精简机构节约办事效率,将逐步取消事业单位工勤岗的事业编制,实行“退一减一”、“只出不进”的方式逐步收回事业编。不过对于老员工不用太过担心,不会取消现有编制,之后后进人员将不再拥有事业编!

如今距离2020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事业单位编制改革能否如期完成,值得大家期待!对于事业单位编制取消,你有什么看法呢?

假言命题之等价关系

提起假言命题,有过复习的同学都知道,这是我们行测逻辑题当中的一个高频的考点。对于这一个知识点的考察,公考当中核心只侧重两个知识点——矛盾和推理规则。而对于我们的事业单位题目而言,有时候,它的考察就不仅限于此了。

例如,大家一起来看下这样一个题:

【例题】

某单位事业编招聘录用名单已经公布,已知:(1)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2)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3)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 甲乙都被录取B .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在这个题目当中我们看到,题干是典型的真假话问题,但是没有矛盾也没有我们熟知的推出关系,对于这样的题,我们只能用假设或者选项带入,然而,同学在尝试选项代入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困惑:对于“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来说,甲乙都未被录取的情况下,命题真假性怎么判定呢?

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类问题,我们来讲一讲假言命题真假性的判定情况——等价。

对于A→B来说,其矛盾是A且非B,而A且非B的矛盾也可以表示成非A或B,因此,命题A→B与非A或B等价,所以,对于A→B而言,两种情况下命题恒为真,即非A成立或者B成立的情况下。当我们在真假话题目中碰到题干不止一个假言命题出现,并且没有明确的矛盾和推出关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其等价解题。解题关键突破口即前件不成立或者后件成立。

回到上面例题,(1)甲→非乙 (2)非乙→甲 (3)甲。发现(3)成立即(2)的后件成立,所以(3)真则(2)真,只有一真,故(3)为假,也就是甲未被录取,即(1)的前件不成立,所以(1)为真,(2)为假。由(2)假,可得,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答案为B。

通过上述例题可以发现,掌握假言命题的等价关系,我们做这类题就会更得心应手。

下面通过一道题目来具体运用下。

【例题】

甲、乙、丙三人在一起推测小张、小王和小李是做什么的:

甲:“如果小王是水工,则小李是木工。”

乙:“只有小张是电工,小王才是水工。”

丙:“小张是电工但小李不是木工。”

如果三人推测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那么下列各项判断中除了哪项其余均为真?()

A. 小张不是电工

B. 小王不是水工

C. 小李是木工

D. 小王是水工

【答案】B。真假话题干,没有矛盾,涉及多个假言命题,可以利用假言命题等价解决。如果小王不是水工,那么甲乙的话均为真,与只有一真矛盾,所以,小王不是水工一定不成立。故答案为B。

可能性推理是行测考试当中的考查重点,分析近几年真题我们会发现,每年可能性的考查都占到7-8题,总体上说是以加强、削弱题型为主。我们就从:论据结论,过程入手,单纯结合辨析角度进行解题,而不利用到模型或结构。

一、利用“逻辑主线”

即:对于一个削弱题型题目,核心思想是:找到其逻辑主线,利用常用的削弱角度进行解答。

【例1】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

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

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

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

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

【答案】B。解析:首先找到本题的逻辑主线为:1970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从理论的角度,可以从削弱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的角度入手。但本题为削弱论证,虽然我们一般在讲课的时候没有去区分,但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此暂不去分析。

根据逻辑主线内容,可知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D. 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两项与逻辑主线无关。

此题重点在于A、B两项的理解。

A项:

第一种理解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是由于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即海洋表面热量导入深海,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海洋表层的热量的高低会决定或是影响全球温度变化?即代表性的问题。

第二种理解:海洋表层的热量向深海输送,解释了地表温度上升为什么缓慢。即加强了论据,是加强。

第三种理解:海洋表层的热量向深海输送,据此可推断其实全球气温是有变化的,在上升的,只不过向深海输送了,此处默认海洋表面的热量变化就能代表全球气候变化(因为地球上海洋占70%以上)。故能削弱。

我的理解是第二种,因为从加强与削弱的呈现方式来看,其中加强就有说到一种呈现方式即:解释原因。而A项表明:海洋表层的热量向深海输送,解释了地表温度上升为什么缓慢。即加强了论据,是加强,故排除。

B项:

说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说明:以前出现过,后来又加速变暖了,通过类比,说明这一现象有可能再次出现。即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削弱了题目论证过程,即不能根据:近15年来的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得出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结论。故选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