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蔓延,醫務人員休息權如何保障

“过劳死”蔓延,医务人员休息权如何保障

首個“中國醫師節”到來前夕,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關於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保障醫務人員的各項基本權益。合理安排休假、調整薪酬、保障醫務人員人身安全……諸多社會關心的問題都涵蓋其中。

在普通人的眼中,醫務人員是一個收入高、工作體面的職業群體,然而這個群體並非想象那樣“光鮮亮麗”。其實這個群體呈現的超負荷工作、精神壓力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更關聯到健康中國的實現。據廣東省社科院前年的一份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總體精神壓力的嚴重程度屬中等偏上,其中有近四成人員壓力達到重度。

“过劳死”蔓延,医务人员休息权如何保障

同時,當“過勞死”在社會很多行業蔓延的時候,醫療衛生行業自然也無法倖免。正處於事業巔峰狀態的醫生倒在手術檯上的悲劇,令人感慨生命的脆弱和無常。2014 年3 月3 日,解放軍總醫院304 臨床部麻醉科34 歲麻醉醫生嶽琦在家猝死,雖全力搶救,但無力迴天;2017 年12 月16 日凌晨,安徽省六安市外科醫生方培虎猝死在值班室內,年僅31 歲……當這份名單列出來時,估計很多人都會為之惋惜和心痛。

正值英年的骨幹醫生接連倒下,其原因就是“ 太累了”。儘管此前媒體也呼籲為醫生解壓,讓他們“歇一歇”,但在醫師短缺和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語境下,他們就像磨盤上的麥粒,已是身不由己,這種狀況倒逼著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反思。世衛組織發佈的《世界衛生統計2011》顯示,2000年至2010年每萬人擁有的醫生人數,歐洲各國在30人至49人之間,我國只有14.6人。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的醫療資源配置結構不均衡,“小醫院冷冷清清,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狀仍未有較大改善。而那些骨幹醫生都是來自不堪重負的大醫院。

“过劳死”蔓延,医务人员休息权如何保障

在如今醫患關係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醫生診療時如履薄冰,長期的心理焦慮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另外,在很多醫院之間、科室之間都有考核比較,還有床位週轉率、醫保費用額度,甚至某些醫院還有創收指標等,使得醫生需要考慮太多醫療之外的問題,無形中自然也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醫療資源配置結構不均衡、醫生人手不夠,考核步步緊逼,讓醫生們不堪重負。2014 年底,媒體在7762 名參與執業狀況調查的醫生中,九成以上受訪者表示自己每天工作超過8 個小時,26%的受訪者每天工作10 至12 個小時,13.5%的受訪者每天工作超過12 個小時。八成受訪醫生沒有雙休日,53%的受訪醫生一週需要工作6 天,29%的受訪醫生需7 天連續工作。近93%的受訪醫生感覺每天下班後狀態不佳,48.05%的受訪醫生感覺“非常累”。

在首個“中國醫師節”之際,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關於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保障醫務人員的各項基本權益,明確要合理安排醫務人員的休假等,已經給出了一個鮮明的導向。然而要化解醫務人員的“非常冷”,保障這個群體的休假、休息的權利,還需要多方努力。目前除了各醫院減少考核的量化指標,合理安排醫生的作業時間外,均衡醫療資源配置才是釜底抽薪之計。不可否認,雖然國家的醫療制度改革已經很長時間了,但目前畸形的“倒三角”醫療服務體系還沒有得到改善,越是大城市的綜合性醫院,醫療資源越集中,患者數量也就越集中,醫生也就越忙碌;反之,則患者少,醫生也相對輕鬆些。因此,政府還需要持續加大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力度,加快醫聯體建設,讓優秀的醫師充分流動,並健全醫療服務體系,讓“社區醫院”等能分流一些患者。

醫務人員的健康,關乎全社會所有人的健康與幸福,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基石,保障醫生權益,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實在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作者 _ 樊樹林

“过劳死”蔓延,医务人员休息权如何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