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王尚志

“昌邑王”——王尚志

王尚志,字子成,1906年出生在山东昌邑县南逄乡大营村的一个小康家庭,其性格粗犷豁达,不拘小节,曾在昌邑县育秀中学、青岛胶澳中学读书。1924年,广州军政府派邵力子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王尚志弃学到上海,后随邵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后来,王尚志违纪被除名。1928年参加了汪精卫的改组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国民党中委朱霁青的“东北国民救国军”,并任参谋长,不久返回山东。1935年前后,加入国民党军事特务组织 “中华民族复兴社”,成为复兴社在山东的骨干人员。王尚志还是安青帮“通”字辈的人物。

(一)

“七七事变”后,王尚志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山东纵队司令秦启荣(复兴社山东负责人)的委任,为“别动总队鲁冀边区游击队”副司令,他同李笑文、李资廉、王豫民等,按照秦启荣的指示,从鲁北地区转到胶济线的临淄。1938年1月,日军沿胶济线东下,当时任胶济铁路张店机务段段长的李熙光,率领七、八十名青年职员和工人,带着铁路警察的一百多支汉阳造步枪,投奔了王尚志。王尚志以这个班底,抽调地主豪绅家的武器和地方民团武装,组成了第一个大队,任李人凤为大队长,在临淄宣告成立“军事委员会别动队鲁冀边区第二游击司令部”,自任司令。

1938年春,王尚志派杨秀峰、王豫民到昌邑、潍县扩充队伍,王豫民一到昌邑,就在该地区复兴社人员张星坡等人的支持下,把地主武装、兵痞、土匪笼络起来,成立“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鲁冀边区第四梯队”,王尚志任命杨秀峰为司令,下辖六个大队,共5000人枪。王尚志在临淄的司令部,后因第一大队大队长李人凤投向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被解除了武装。王尚志先逃至博兴县复兴社人员刘中起家躲藏,后到昌邑与王豫民、杨秀峰汇合。

此后,王尚志把六个大队改为别动总队鲁冀边区第二游击司令部直属大队,把指挥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并在昌潍一带扩充队伍。1938年12月,日军再度进攻昌邑,王尚志不战而逃,将队伍拉到山东安丘、博山一带,不久又编入秦启荣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任该部第五指挥部指挥。但王尚志没宣布这个番号,因为其并不甘心做秦的部下。

1939年初,山东国民党顽固派蠢蠢欲动,对八路军大搞摩擦,其中尤以秦启荣部为烈。3月底,王尚志部到了博山县的太河峪,王尚志的司令部设在峨庄,七、八、九、十一等四个大队进驻太河镇,秦启荣和王尚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二)

博山县太河村位居胶东半岛淄河上游东岸,四周群山连绵,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4支队经常在附近活动。秦启荣亦对此地垂涎已久。1939年3月初,秦指示王尚志部进驻太河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新一营遂主动撤出了太河村。

1939年3月,鲁北清河地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奉中共山东分局之命,选派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等62名优秀指战员,在营长吕乙亭率两个连的八路军护送下,前去鲁南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为避免八路军途经太河时与王尚志部引发冲突,鲍辉在这支队伍还未到太河之前,就派人前去王部联系,王尚志表示可以通过,并将此报与秦启荣,两人密谋暗暗地设伏。

3月30日凌晨,八路军400余人,其中学员200多人,护送队202人,自井筒村列一路纵队出发,4连做先锋,7连做后卫,中间为受训干部。队伍到达离太河村8里远的同古村时,从太河方向来了四、五个骑马的王尚志的联络人员,要队伍停止前进,等待答复。后来,两人骑马来说王司令不在家,要队伍沿着太河村西围墙通过。

太河村南北狭长,周围有一丈多高的石围墙,围墙与淄河之间,是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八路军在中午时分来到村西北角,顺着狭窄通道往南走,就听到围墙上有人在叫喊:“老乡,太累了,歇歇再走吧!”吕乙亭命令部队“肩枪”,高唱起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抗日歌曲继续前进。当大部分人员走近太河村西门外的围墙时,一架架机枪从围墙上露了出来。王部向没有防备的队伍射击,将其压制在狭窄的河滩上,走在前面的吕乙亭当场牺牲。

这时,鲍辉、潘建军仍下令“不要还枪”,高喊“枪口不要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没有人回应。随后太河村西门大开,王部的人员从四面包抄过来。4连长许子敬与受训干部孙晓东等向东南方向冲击,打开缺口,率领38人突出重围。没有进入西围墙下的后卫部队20多人,从河滩上向北突出。除60余人脱险外,210名人员被俘,或被杀害,或被遣散,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三)

“太河惨案”发生后,淄川、益都等地爱国人士72人联名致电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要求查明真相,严肃处理;博山县推举王寿卿、李东鲁等7名代表,前往省政府请愿;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通电全国各政党、团体和同胞,公布惨案真相,并且致电山东省政府和蒋介石,提出严正抗议,并提出三点要求:一、制裁秦、王,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二、抚恤死难烈士家属;三、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倒退。

然而,沈鸿烈对制造惨案的凶手不予追查,还张贴标语庆祝 “太河战斗大捷”。沈鸿烈对请愿群众说:“沈某一向主张团结抗日,团结是生路,分裂是死路。”并答应派员调查。但请愿群众刚走,沈却对其属下讲:“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日本侵略,而在于共产党。日本是癣疥小疾,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

1939年4月4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3、4支队分别对王尚志部在太河的四个大队予以包围攻击,王部八、九两个大队的驻地当天下午就被八路军占领,残部溃逃峨庄,副大队长、三个中队长被击毙。驻太河的七、十一大队凭借石头围墙和两侧高地打了一天,伤亡很重,夜间突围逃入峨庄。王尚志也逃到临朐县鹿皋,峨庄只留下警卫大队掩护转移,后警卫大队也被八路军聚歼。

王尚志残部到达临朐县鹿皋后,秦启荣从东里店赶到,对其撤出太河极为不满,要求王去攻打沂水悦庄的八路军。王尚志又派七大队和八大队、十二大队前往,结果八路军来了个关门打狗,王尚志部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秦启荣、王尚志等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极大愤慨。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痛斥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分子秦启荣是 “摩擦专家”“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区别。他们打敌人的时候少,打八路军的时候多”,并提出对顽固派的原则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再次以山东“太河惨案”等事例,号召讨伐卖国贼汪精卫,团结一切抗战力量,反对反共的顽固派。

(四)

1939年4月,国民党鲁苏战区组成,于学忠为总司令,在沂水东北乡设立了总司令部。1940年4月,王部被编为“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王尚志、杨秀峰分别任少将正、副司令。

1944年5月25日,日军由高密、坊子出动一千多人,进犯平度。王尚志决定和日军较量一番,率领一部分主力坐镇孙正村,其他主力部署在周围各村,由王豫民统一指挥。头一天晚上拿出了作战方案:等日军包围孙正村后,部署在周围的部队迅速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形成内外夹击之势。5月26日早上7点多钟,王尚志将司令部的留声机放在南寨墙上大唱特唱,以示沉着自如。

从高密、潍县、平度、昌邑四个方向进攻的日军完成了对孙正村的合围,村的圩子墙修得比较高大,有东南西三个大门,日军首先在村北的埠子上设好炮阵地和机枪阵地,然后集中兵力对三个大门进行猛烈攻击。杨秀峰负责指挥南门,他命令士兵对日军进行猛烈的还击,无奈日军的炮火太猛烈,近半个小时,南、东、西门被日军炸毁。日军通过干涸的壕沟从炸塌的大门往里冲,一个多小时后,日军冲进门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肉搏。

由于日军进攻的速度太快,王豫民指挥的其他几个支队没有赶来,只有驻小营村的新编三支队在支队长张相武的指挥下从东门外向日军发起进攻,张相武身先士卒,指挥士兵往前冲,无奈日军的机枪火力太猛,士兵成批地倒下,又成批地往上冲,仍然冲不破日军的阻击防线。张相武再一次组织冲锋时,被子弹击中,卫兵立即将他抬了下去,失去了指挥的队伍攻击力大减,后来见攻不进去就抬着张相武向小营方向退去,行至半路,张相武身亡。

此时,日军全力以赴在村内展开巷战,一部分士兵通过圩子墙西北角的淌水沟向外突围,然而设在埠子上的日军机枪向突围的士兵猛烈开火,虽然一部分士兵突围成功,但是被打死的士兵也遍布野外。最后,王尚志和卫队被日军包围在村中央的司令部,卫队士兵都是清一色的匣枪,战斗力极强,与日军展开激战,队长宋子高持枪隐蔽在司令部的房顶,左右开弓,击伤击毙十余名日军,后来被绕到房顶的日军用机枪击中阵亡。杨秀峰被日军俘获,由于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并且和一个伪军队长认识,被其偷偷放回,不久,杨秀峰病亡。

27日上午11点,王尚志在弹尽后被日军俘获,日军占领孙正村。这时,王豫民率部赶到,当得知孙正村被攻下,王尚志被活捉,张相武阵亡的消息,带领队伍立即撤退。28日,日军押着王尚志及一些俘获的士兵回去了,同时还抓走了10个老百姓。这时,王豫民以嫡系第十支队为骨干,收罗游击四纵队残部暂时代理司令。

1944年春,鲁苏战区撤销,设山东挺进军司令部,由山东省主席牟中珩兼任司令,统辖原鲁苏战区在山东的所属部队。7月,鲁苏战区游击四纵队被改编为“山东挺进军第十五纵队”,王豫民被任命为少将司令。10月,王豫民假借与日军谈判,消灭了押送王尚志的青岛日军谈判代表和随从人员,及驻昌邑县的伪军大队长牟敦友,将王尚志劫回。但该部实权已落入王豫民手中,王尚志因争权反被王豫民软禁扣押。

1945年8月,王豫民将王尚志转移到潍县朱里,后被驻昌乐的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接去。经国民党省府高参黄公如等人的策划,王尚志又窜回鳥山收拾残部,当上了司令。

日本投降后,王尚志赶赴济南,面见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官李延年,被委为“威海保安司令”。此时,威海已是解放区,王无法赴任。1946年5月,王尚志部被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改编为第八军独立三团,王尚志任上校团长,驻潍县城。不久又任第八军独立旅少将旅长,为国民党发动内战继续卖力。

王尚志有抽鸦片的习惯,虽然后来戒了,但身体每况愈下。1947年7月,王尚志旧病复发死于潍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