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李興華在指導工人作業(央廣網記者張卓 攝)

央廣網武漢7月20日消息(記者黃炎秋 熊峰 張卓)跨越天險,飛躍南北,誓將天塹變通途。從萬里長江第一橋到萬里長江百餘橋,每一座宏偉的橋樑背後都凝聚著中國建橋人的智慧與心血。

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鸚鵡洲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宜賓以下已建、在建的長江大橋已達135座。其中,由中鐵大橋局設計、施工、監理的大橋有近百座,多座中國橋樑刷新了世界紀錄,中鐵大橋局的建橋人直面挑戰、勇於創新,踐行著天塹變通途的建橋使命。

憶苦思甜 大山裡走出的橋樑工程師

李興華是湖北恩施人,從小生活在山區。山裡不通鐵路,在填報大學志願時,李興華堅定地選擇了與鐵路相關的專業。然而陰差陽錯下,畢業時他被分配到了大橋局工作,從此他與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楊泗港長江大橋總工程師李興華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張卓 攝)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橋樑建設技術在國際上還處於初步發展與追趕的階段。當時的設計理論與計算手段還比較落後,設計一座橋樑要經過無數次的模擬實驗來探索方法。1998年到2004年,李興華帶領團隊奔赴貴州,接連參與建設了北盤江大橋、清水河大橋和李子溝大橋。回憶起當時的工作環境,李興華坦言:“山區裡不通水不通電,也沒有電話,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走到施工現場,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物資不能及時運到,有時還要餓肚子……”李興華和建橋團隊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戰勝天險,將一座座“人間彩虹”架設於凌雲之上,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暢通坦途。

勇於創新 每前進一步都是自我超越

橋樑被譽為土木工程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相對於摩天大樓等大型建築工程,橋樑不僅需要承受自身荷載與水流衝擊,還得經受汽車、火車高速駛過的巨大沖擊。

「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重慶菜園壩大橋(央廣網發 中鐵大橋局供圖)

2006年,李興華開始擔任重慶菜園壩大橋的總工程師。菜園壩大橋採用組合結構設計,橋樑結構輕巧優美。而該大橋的大懸臂Y型空間鋼構、鋼桁梁整體節段吊裝都對施工迎來了嚴峻的挑戰。“橋的結構關係複雜、鋼構複雜,橋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在連續幾天幾夜的商討後,李興華和技術團隊最終創造性地提出了“支架懸臂安裝法”,解決了橋的穩定性難題,這在國際上還沒有先例。最終,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的重慶菜園壩大橋於2007年建成通車,並獲得了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中鐵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眾多獎項。

隨著橋樑技術的發展,中國建橋人不僅在江河湖海上建起了一座座宏偉的大橋,聯通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千山萬壑、重巒疊嶂的山區,中國的橋樑建設者一樣飛越南北,用辛勤的汗水為山區人民搭建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 誓將天塹變通途

今年是李興華工作的第30個年頭,作為中國橋樑發展的親歷者,李興華坦言,中國橋樑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

「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1993年參加緬甸仰光-丁茵大橋靜動載試驗,前排右三戴安全帽位李興華(央廣網發 李興華供圖)

“例如1993年我去參與援建緬甸的仰光-丁茵大橋,現在在海外建橋都是競標的方式,這種競爭模式推動了建橋技術發展。”市場經濟的競爭促使建橋者不斷研發和改進建橋技術,對外開放又為對外交流創造了機會,在互相交流與學習的過程中,中國橋樑開始向世界一流的方向飛速發展。

中國橋樑業半個多世紀的飛躍發展也離不開每一個橋樑建設者的辛勤付出。團隊精神、敬業精神、責任意識以及日益提高的技術水平,這些都是橋樑建設者身上必不可少的素質。“有了好的團隊,好的方案,執行時有好的管理團隊、經驗豐富的工人和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再多困難都能迎難而上。”

領跑世界 未來橋樑看中國

從2015年至今,李興華擔任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的總工程師,這座大橋是長江上首座雙塔雙層地錨式鋼桁梁公路懸索橋,主跨1700米,上下兩層都是公路,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懸索橋。

「奮鬥的中國人」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未來橋樑看中國

李興華在楊泗港長江大橋上向記者介紹(央廣網記者張卓 攝)

站在楊泗港長江大橋的塔頂上,李興華對記者說:“現在建橋的效率更高了,工作條件也改善了,工地的駐地建設更完備,最重要的是對環境也更加友好。”

談及未來橋樑的發展方向,李興華說,未來橋樑建設將朝著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例如研發機器人進行空中作業,利用更高科技的計算手段控制精度,研發強度更高的材料以及更為配套的裝備,未來橋樑將朝著更高質量發展。”

攀世界屋脊,邁峻嶺險灘,越百川千湖,跨海峽深溝……如今,“中國造”橋樑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中國建橋人奮戰在世界各地。“中國造”橋樑跨越天塹,連通世界,已成為一張響亮的“中國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