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该如何协调家户传统与乡村治理?(上)

注:田野政治学头条号所发的所有文章,均为田野政治学作者原创,请尊重作者的原创权。

基层政府该如何协调家户传统与乡村治理?(上)

摘要: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家户传统,以家庭宗族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不成规则的家户制度,这种家户制度一直延伸到了现今,并且依靠长久的约定俗成,形成了不成文却有很强约束力的“规则”。家户制度几乎渗透到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同一地区有着类似的家户制度,因为这种共性,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家户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农村地区处理日常事务的有效保证。

关键字:家户制度;乡村治理;不成文;约束力

家户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的构成单位,对于农村家户制度的理解与分析,是分析中国农村历史底色的基础,要了解中国的农村,研究其基本构成单位家户自然是绕不开的主题。对于家户制度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重要性,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一书有着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中国与美国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社会构成单位不是单一的个体人,而是家庭,家庭才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无数个单一的家庭单位构成了政治单位,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聚集关系。家户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不成文制度,例如我们时常所强调的家规、家风都是家户关系的产物,这些惯性逐渐演变为具有约束力的家户制度,虽没有强制的法律条文规定却有着甚至超越法律的约束力,深入至家户的大事小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宗族关系的国家来说,家户制度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家庭或者宗族具有的家户制度,往往成为家庭成员进行社会活动的指南,左右着他们的社会活动,并且受到推崇。

因为家户制度这种类似法律的约束力以及能动的认可性,所以家户制度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大众约定俗成尊重的制度,逐渐成为处理地区事务的指南。长此以往,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家户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团体,如宗老委员会、长者事务制等等,形成了区别于政府的农村治理模式。不同于政府的单一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治理形式。

通过中国农村研究院长久以来的实地调查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治理模式或多或少几乎都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地区的治理模式都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家户制度和治理模式,不是单个分析各地区的特性和差异性,而是根据调查的实证,对于家户制度和治理模式进行原则概括与说明,以求找出其一般规律,并解释家户制度与治理模式存在的关系。

一、家户制度的现状

1.家户人口构成

了解家户制度的现状,首先可以看看目前农村地区家户的现状。随着中国持续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大量农村地区新生代几乎都涌入城市居住生活,目前农村居住的群体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也就是说留在农村的家户成员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以及留守儿童。对比中国农村研究院近10年来的数据,也客观地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家户制度的形成与家长制是密切联系的,目前农村的中老年人已经很难说是一家之主了,家庭最精壮的成员几乎都会去城市发展,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家之主”,即家长制的核心成员。所以,目前农村的现状是家户制度主体成员不在治理区域,家户制度相比以前所具有的对家族成员的高约束力有所减弱。

2.家户与基层政府

家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农村地区无法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安全保障,以宗族关系为核心的家户制度也逐渐形成,因为某个村落大多是具有血缘关系形成的自然村,所以家户制度对于整个村落来说依然适用,形成了独有的自治模式。

但是,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延伸,国家的治理模式已经深入至村庄,目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设立了两委,国家权力直接提供了治理保障。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目前中国农村以家户制度为主题的治理模式已经减弱,逐渐转变为政府治理。但是,不能说家户制度的治理模式已经消失,或者不起作用了,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长期的宗族关系并没有随着城市化或者家长的外出而消失,就像我们时常所说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样”,这种基于血缘的关系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只是由于政府权力的介入,替代了部分家户治理的某些功能。

家户制度在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强的作用,并且参与到了农村的治理模式中。在实行普选的农村地区,正确发挥家户制度的有利一面,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地区的治理成本,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依然占据总人口的近半数,无论何时,家户制度依然会是进行农村治理的选项之一 。

3.家户观念的转变

不可否认,家户制度得以延续和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是分不开的,家户制度的维系,离不开这种传统宗族关系的约束。现今的中国农村相比过去,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转变,如传统的农耕、居住方式、习俗文化等等,几乎都发生了改变。城市化的延伸,已经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在东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几乎和城市融为一体,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区别,我们很难否认家户观念在这些农村没有发生改变,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这种改变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家户制“家长制”的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由于家族居住分散化,彻底发生了改变。许多家族农户都是分开居住,甚至在不同的省份,地域的分开,带来的是“家长制”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过去一家之主说了算已经很难再进行有效的事务处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家长制”已经很难会发挥过去较大的权力了。随着政府制度在农村的实施,家户制的作用也有所减弱。

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目前年轻的一代,几乎都会选择进入城市,农村内居住的人人口呈现老龄化的特点,在调研的过程中时常会听到老人讲到“一到60多岁,人家都没人和你说话了”,很难想象这些老人可以依靠家户制度进行事务管理。所以过去单纯依靠家户制治理农村的模式已经完全行不通了。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农村两委建设已经越来越规范化,更多的是依靠农村普选的领导班子依靠政府制度进行管理。

当然,家户制的主体成员虽然在人口结构和居住方式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家户制的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消除,进行农村的治理依然离不开家户制的帮助,并且依靠家户制度可以显著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不失为目前最适合农村的治理的模式。

注:本文未完待续(基层政府该如何协调家户传统与乡村治理?【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