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發展|黃奇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仍有較大差距

湾区发展|黄奇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有较大差距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2018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於2018年8月22日09:00在深圳會展中心茉莉廳舉辦。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世界中國等主辦。

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論壇作主旨演講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用不著也不能走東京、紐約或者舊金山一國一制的那種發展路子,必須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灣區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務之急是破除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礙,推動內地和港澳在教育、金融、文化、醫療等領域的進一步開放。灣區經濟發展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提高區域發展的整體性,首先產業發展要錯位。對標世界級灣區的發展路徑,經濟融合發展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前提,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仍有較大差距。

以下為實錄:

黃奇帆:我發言的主題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三個稅區、三個法律管轄區,三個貨幣是粵港澳灣區最大的潛力所在,動力所在,特色所在。

各位嘉賓,各位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活動,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論壇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精神,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務實行動。在這裡我談幾點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

縱觀全球,灣區經濟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彰顯國際競爭力的新載體。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陸路口區域,世界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聚海岸100公里的地區。過去世界範圍內形成三大工人的成熟灣區,包括日本的東京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世界四大灣區格局基本形成。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的許多經濟指標已經與三大灣區大體相當,GDP1.38萬億美元,佔中國的GDP的12%,超過舊金山灣區的0.82萬億美元,接近紐約灣區的1.8萬億美元和東京灣區的1.68萬億美元。GDP增速7.9%,高於東京灣區的3.6%,紐約灣區的3.5%,舊金山灣區的2.7%,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16家,接近紐約灣區的22家,舊金山灣區的26家,僅與東京灣區70家有較大差距,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全球經濟新支點的作用明顯,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前景廣闊。

從運行機制看,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有著明顯不同,世界的三大灣區都是一國一制,在同一政治制度和經濟體系下進行,由此完成的產業比較單一,東京灣區定位為產業灣,紐約定義為金融灣,舊金山灣區是科技灣,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的三稅區、三法律、三貨幣的地區,也就是有三種法律、三種貨幣,由此產生了多產業、多品種的格局,特別是經濟特區等行政區劃和自由貿易行政區、自由港等經濟區域疊加,以科技創新、製造業為主導產業,複合了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三大功能。

對於走向目前探討較多的是如何實現這個地區全方位的一體化,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背景下,三稅區、三法律、三貨幣的特點已經顯示出最大優勢,我們用不著也不能走東京、紐約或者舊金山一國一制的那種發展路子,必須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灣區經濟發展模式。這裡我要講兩個方面:

一是保持一國兩制背景下三稅區、三法律、三貨幣的體制是粵港澳大灣區最的潛力所在、動力、特色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堅守一國之本,不追求同質化,這會帶來五大好處。一是實現各優其優,各特別堅持特色,香港經濟孕育於高度的市場化環境,在金融、商貿等方面機具競爭力,超級連絡人的角度突出。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深圳是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廣州是輻射內地的橋樑和紐帶,佛山、肇慶、將門、珠海、惠州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都是在過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優勢的彰顯是基於一國兩制背景下制度的多樣性造就的,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會更加各優其優,各美其美。

二是促進互惠互利,制度的差異性和貿易的產業合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得益於比鄰港澳,藉助港澳平臺快速聯繫世界,實現了飛躍發展。2017年廣東對進口出額,實際吸收港澳投資分別佔全省的17.3%、82.8%和57.5%,香港因為內地的改革開放為後盾,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比如香港的資本市場依託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快速的甩開了臺灣、新加坡、韓國等資本市場。80年代、90年代香港迴歸之前20年左右,香港資本市場的股票市值大體上是香港GDP的兩倍,新加坡也是,臺灣也是,韓國是1.56倍,大體是相當的。迴歸以後這20年,香港目前30多萬億的市值,跟香港的兩萬多億港幣的GDP是15倍,是不是新加坡也變15倍,臺灣也變15倍?他們還是本地區GDP的兩倍,如果沒有一國兩制,如果沒有大陸的腹地成為香港上市公司的資源,香港獨立在外的話,也就是從兩萬多億GDP,四萬多億的市值,所以一國兩制是香港資本市場越出水面,成為世界第三大資本市場的原因。所以仔細想,一國兩制還是形成了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方面。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關鍵是要優化資源配置,使其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香港澳門最需要的是土地和人口資源,而廣東有比較大的地塊和人口資源,港澳地區的製造業可以到廣東擴大規模,從而騰出寶貴的空間、人力專注於金融貿易、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對科技創新方面是粵港澳灣區主攻方向之一。香港和澳門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學家,有很強的原始創新和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而珠三角地區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巨大優勢,各地各展所長,就能實現1+1大於2的資源優化配置效果。如果在管理制度上把整個灣區變成同構化的體制,所有的資源配置都會趨於平均分佈,效果就大大折扣。

第四是避免同質化競爭。灣區經濟同樣遵循競爭和合作的市場法則,按照過去經驗,如果把粵港澳大灣區搞成同質化的制度體系,看似跟過去接軌了,但是恰恰把大灣區天然的體制優勢給抹平了,最後可能是深圳搶香港的優勢,珠海搶澳門的優勢,導致九個城市競爭大於合作,九個發動機變成一個普通發動機,造成內耗局面。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使得港幣和國際貨幣是一體化的,也讓香港成為一個獨特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灣區金融制度一體化,不僅不能增強灣區內各城市的金融競爭力,反而會束縛和綁架香港金融,甚至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應該說保持現有格局有利促進灣區內各城市差異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五是有利於更好發揮一國兩制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國兩制是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香港迴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確保一國兩制不動搖,不走樣,如果實行了統一關稅、統一法律就會改變,保持現有格局,不傷筋動骨是最有力保障,正是由於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制度多樣性,才有效促進了人才、技術、資金的優化配置,形成了在世界灣區中今後名列前茅的地位。

第二個方面,努力推動交通、關檢、人員互通,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務之急是破除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礙,克服不利於人流發展,硬件制約和制度制約,最重要是實現四通。

一是交通互聯互通,對標世界級灣區的發展路徑,經濟融合發展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前提,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仍有較大差距,這方面的互聯互通和法制和關稅制度沒什麼關係,是我們主觀改革開放是可以實現的。在這點上要向東京灣區學習,東京灣區龐大的港口群和世界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對發展城市工業群形成了巨大支撐,首先是高校通達全球,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帶動大灣區內四大城市共建城市港口群和空港群,形成交通優勢。

其次要強化灣區和中國內地的聯繫,強化高速公路,加強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的緊密聯繫,這方面深圳市長也講到了一個規劃,中國在過去五年形成了十大高鐵樞紐,三個是終端型樞紐,七個是通過型樞紐,比如上海、北京、廣州是各個地方高鐵通向這個城市,他是終端型樞紐,像南京、重慶、鄭州、武漢,是各個高鐵通過這個城市,形成交叉通過型樞紐。而深圳通向香港,深圳沿海邊通向茂名,通向贛州、湖北等等方向,通向上海的可以從上海到浙江、福建沿海過來,這樣深圳至少在六個方向上國內其他城市都把它作樞紐終端,這時候深圳的地位就越然而升,一個高鐵一年可以帶動幾千萬人群,如果有五六個高鐵,每個高鐵幾十個序列的班次,形成的車站一年500萬,一天500萬人群,一年是幾億人群,極大的推動這個城市的樞紐中心功能。再有要暢通灣區內部,完善大灣區的城際軌道網,發揮好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空間優化的引領作用,總之要通過提高通勤效率,促進大灣區經濟交流和資源整合。

二是關檢互聯互通,在全球國內貿易實踐看,關檢互聯互通是經貿融合的重要手段,歐洲有20多個國家海關都各自獨立,並沒有取消,但是他們是關檢互認,一個國家檢過了,其他的國家貨物進貨的時候不再重複關檢,現在的電子海關完全能實現這個做法,所以當前尤其要抓住內地關檢機構整合,大力推進粵港澳海關快速通關,要推動粵港澳產品檢驗和認證結果的互認,推動內地和港澳在教育、金融、文化、醫療等領域的進一步開放。

第三是人員互聯互通,人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灣區經濟發展中也不例外,推動人員互聯互通,不是要把灣區內所有的人都變成一個城市的人,關鍵是要滿足居民頻繁往來的需求,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居民經深圳出入境每天40萬人次,深圳往來香港每天12萬人次,這個數字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在最基礎的層面是確保人口進出的便利化。現在灣區內人員進出粵港澳還應該進一步簡化通行證之類的審批手續,我認為可以實行這樣的政策,只要在粵港澳灣區內學習、工作、生活的人群就可以有特別通行證,在灣區內來來回回進出自由,比如白天在深圳工作的,晚上可能住在香港,白天在香港工作的,晚上可能住在深圳,方便灣區內的居民就業就學方面帶來便利。

第四是規劃互聯互通,灣區經濟發展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提高區域發展的整體性,首先產業發展要錯位。目前區域性城市主導產業,差異化程度還不明顯,需要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各核心功能,用產業鏈思維參與全球化競爭,把本地區最能發揮優勢的產業搞上去,加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其次是科技創新要協調,大灣區內有173個高等院校,多於東京灣區的130所,僅次於紐約灣區,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構建國際化開放性區域體系,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科技創新走廊。

第三合作領域要拓展,不僅是經濟領域,還要在提高社會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強標準對接和資源互認,共建宜居宜業的城市群。

堅持一國兩制背景下的三個稅區、三個法律管轄區,三個貨幣地區的體制,實現交通、關檢、人員規劃的四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能乘風破浪,潛力無限,為中國灣區和世界發展實現蓬勃動力,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