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休闲农业,发达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休闲观光活动对自然气候、农业时令的依赖性。在现代,休闲农业最早是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则发展相对较晚。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物资相对短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才开始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其主要经历了兴起、发展、经营三个阶段,并且其遵循马斯洛的休闲农业设计和运作所提出的金字塔需求理论,即满足人们由生理、安全、相属到自我实现的需求[1]。游客对休闲农业由最开始的环境要求逐渐地变成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满足,并且由不同层次的要求延伸出不同的改变[2]。

(一)兴起阶段(1980—1990年)

1978年,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计划经济对我国农业的行政性控制,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地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从单一粮食生产迅速转变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共同生产,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使农业由最开始的单一产品生产向多种功能的拓展。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最早的就是深圳市举办的荔枝节,开办采摘园等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阶段的休闲农业主要以观光为主的参观农业。

(二)早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居民紧张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放松身心,舒缓压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城市居民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设了“华夏城乡游”,提出了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民,则利用当地农村特有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开设了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园体系,开展了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农业休闲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周边,则出现了引进国外先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观光农业园,展示电脑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等生产过程,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地和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

(三)规范经营阶段(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休闲需求与日俱增,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注重绿色消费,文化内涵,注重综合性的度假体验,希望融入自然等等,因此,“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发出更多绿色、环保、健康等主题,观光休闲农业的功能也由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很多综合性的休闲度假村开始出现,比如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1] 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等,休闲农业新理论及其在闽北的应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5-8

[2] 黎江.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