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18: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两任皇帝,用了两个年号

明英宗朱祁镇,相比其他几位皇帝,名气可能不是很大,小编之前的文章里面也说过,明朝哪个皇帝拿出来都可以编一部书,都不带重复的,英宗皇帝非常特殊,放到历史上也很特殊,因为他做了两任皇帝,分别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怎么个情况呢?听小编慢慢道来:

九岁登基

朱祁镇是宣宗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的长子,母亲孙氏,出生仅仅四个就被立为太子,母亲为皇后。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挺不错的一个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年,但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有仁宗皇帝朱高炽在位一年,被称为“仁宣之治”,可惜,英年早逝,做了十年皇帝就去世了,年仅38岁。

宣宗去世后,太子朱祁镇继位,改元正统,年仅九岁,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母亲孙氏尊为皇太后。

杂谈18: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两任皇帝,用了两个年号

忠臣辅佐幼主

朱祁镇年幼,大臣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拒绝了,但是大权还是在太皇太后手里,也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孙子,一心辅佐幼主。母亲皇太后,从不干政,也不让自己娘家人干预政事。

父亲玄宗皇帝留下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忠臣,史称“三杨”,得到重用,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大明朝国力鼎盛、欣欣向荣。

皇帝被俘

正统五年到正统十一年,“三杨”太后都去世了,正统皇帝身边的太监王振,蹦出来了,干预朝政,国家也一步步下滑,而这时候,朱祁镇也长成了二十岁血气方刚的少年,一心要重整朝纲。而这个时候,蒙古鞑子不断南侵,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不听朝臣的劝住,非要御驾亲征,驱除鞑虏。这一年为正统14年。

真的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纵然有一腔热血,面对现实,却两手无措,二十岁青年出征到半路,就想着还是在皇宫好,就决定退兵了,退兵就退兵吧,也就面子上过不去而已,可偏偏又是这个王振要带着皇上路过自己家乡好风光一下,结果被鞑子围困,王振被杀,皇帝被俘。历史称为“土木堡之变”

杂谈18: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两任皇帝,用了两个年号

兄弟继位、改元景泰

朝廷这边听到皇帝被俘,觉得也不可能回来,国不可一日无君,决定另立新君,朱祁镇立的太子才两岁,不足担大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而鞑子抓住了朱祁镇,也没考虑好是杀还是不杀,后来想了想杀了不如留着,留着可以勒索大明。继位的朱祁钰对此不闻不问,鞑子觉得留着也没什么意义,就决定放了朱祁镇。本来景泰皇帝真的不想他回来,可大臣却偏偏把朱祁镇给接了回来,怎么办呢?国不可有二君,只能委屈朱祁镇了,把他圈进了南宫,整整七年。

在扯点,这里就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岳飞会被杀,岳飞一心包裹杀敌、接二帝回京,如果真的接回来,赵构何去何从,皇上也只能借秦桧之手杀了抗金英雄。

再度登基,二帝并存

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几位大臣开始秘密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后发动政变,朱祁镇再次登上宝座,改元天顺

。历史上这一段被称为“夺门之变”,也叫南宫复辟。

登记当天就逮捕了景泰身边的几位重臣,其中就有于谦。但是忙于这些事,直到十几天后,

才将景泰帝废为郕王。所以这十几天就有两个皇上,两个合法的皇上。不久朱祁钰就去世了。

又当了八年皇帝

天顺八年,英宗皇帝驾崩,三十七,父亲去世38岁。

这样算下来,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

两个年号

明清皇帝都是一个年号,所以咱们也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万历、天启、崇祯、康熙、乾隆都是年号,明清历史上,只有一个半皇帝用了两个年号,一个是咱们这里说的朱祁镇,还有半个是皇太极。

为什么是半个呢?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来皇太极袭承汗位,改元天聪,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应该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第一个年号应该是“崇德”,但努尔哈赤没有称帝,都被称为“太祖”,说他使用两个年号,也不为过。

杂谈18: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两任皇帝,用了两个年号

(另外说一点,皇太极这个名字到了乾隆才这么叫,之前一直叫黄台吉,所以看乾隆之前的电视,称呼皇太极,有点不太对了)

结束

小编真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位皇帝,年幼时,有三杨辅佐,继承了“仁宣之治”,国泰民安,后来因为王振蛊惑,非要御驾亲征,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少不更事,有些冲动了。

但这位皇帝废黜了之前的皇上去世、后宫陪葬的制度,还释放了被关了五十多年朱允炆的儿子,只因为父亲朱允炆,年仅两岁就被关起来了,一直关了五十五年。

总的来说,这位皇帝还行,算不上圣明,也算不上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