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殘忍的戰鬥,二戰澳大利亞全殲日軍20萬不留活口

雖然中國史書上戰國時期就有坑殺幾十萬降軍的記載,不過這顯然是不可靠的。當時的社會和物質基礎決定了根本不可能組織起來這麼龐大的軍隊,更不可能所謂坑殺,那要挖多打一個坑,才可能裝得下幾十萬人的軍隊。

但是二戰中,卻真的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可能是獨一無二的虐殺型戰爭,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幾乎沒有什麼損失情況下就殺光了二十萬日軍主力,死亡率超過95%。

史上最殘忍的戰鬥,二戰澳大利亞全殲日軍20萬不留活口

在新幾內亞爆發了澳大利亞和日本之間最慘烈的一戰,這場戰戰役至今仍然是日軍的噩夢。

新幾內亞島又稱伊裡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太平洋戰爭前,這裡分別是英國人和荷蘭人的殖民地,現在也分別由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分統治,而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那半個新幾內亞島,在澳大利亞獨立前,是歸屬於澳大利亞委託管理的。

從1942年3月開始,日軍和澳大利亞軍在新幾內亞島上展開了大規模戰鬥,日軍動用了多達20萬兵力。但是麥克阿瑟採用的“蛙跳戰術”,讓日軍吃盡了苦頭,最終使得其補給線被切斷。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成了甕中之鱉,在補給斷絕的情況下與精銳的澳洲軍團對戰。澳軍採用“佔地方戰術”,藉助美軍幫助,佔領一切沒有人的地方,遇到日軍時,直接炮火推平。讓日軍全無藏身之地......

澳軍在新幾內亞打仗使用的是空中運輸的手段,將部隊用飛機從莫爾茲比港空運到米爾恩灣,再從米爾恩灣修一條寬達12米的柏油公路,沿著公路向布納進攻,目標首先是布納,最後是要拿下一開始日軍登陸的萊城。

史上最殘忍的戰鬥,二戰澳大利亞全殲日軍20萬不留活口

雖然藉助島上的岩石和洞穴保護,澳洲軍團的炮火沒有對日軍造成直接殺傷,但是卻足以將日軍困死。因為新幾內亞島是熱帶雨林氣候,日軍被憋在潮溼悶熱,終年下雨滿是積水,且終年不見陽光的防空洞裡,不斷的有士兵因皮膚病造成的全身潰爛而送命。就算逃過了瘧疾也逃不過皮膚病,好人身上能長青苔,那時候沒有抗菌素,傷兵就能活活爛死。

澳大利亞軍隊在包圍之後,就直接斷了日軍的補給,沒有食物來源的日軍很快就有1萬多人投降,但澳大利亞軍隊並沒有優待戰俘,這些投降的日本兵基本上都被處決了。

還在堅持戰鬥的日軍見此情景,不得不靠吃戰友屍體來維持生命,1944年12月日本第18軍司令部甚至曾經發布過“禁止食用戰友屍體,違者嚴懲”的佈告,可見當時日本兵之慘狀。

最終,守島的20萬日軍活下來的大概只有1萬人左右。在這麼大規模的軍事作戰中能夠弄死對方95%的戰例,遍觀二戰僅此一例。甚至直到今日,當年參戰日軍的屍體也僅找到了2萬左右......

除此之外,在二戰結束以後的東京審判當中,澳大利亞是唯一一個要求將日本天皇列入戰犯要求審判的。各國檢察官圈定的甲級戰犯名單中,美國提交的名單有30人,英國11人,而澳大利亞提交了整整100人!其中第一個是裕仁天皇,澳大利亞政府當時的態度非常堅決,那就是必須處死裕仁天皇。

但是美國出於便於抗衡蘇聯,以及讓日本人順從的目的,請求澳大利亞將裕仁名字抹去,作為交換條件,將東京審判首席法官的位置讓給澳大利亞人。即便如此,澳大利亞戰後依然處死了140名日本軍官,數量遠超其他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